窦桂梅《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 篇一
    之六
    佚名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观潮说课稿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
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较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观潮》教学实录 篇二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适合进行朗读训练。教学时,我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入阅读状态,收到了情理自然渗透,朗读激情无限的效果。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正确解答了我提出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后,我问学生:潮来前、潮来时2部分中,你较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潮来时,并各抒己见,阐述了喜欢的理由这部分写出了大潮的雄伟气势!这部分语言优美生动!我说: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潮来时,那咱就先来学习这一部分。学生一听,眼睛变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我接着引导: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声有的读出来,就连平时怯懦胆小的学生也不例外。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城墙。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我不动声,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
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学生在我的示例指挥下做得兴致盎然,有的甚至还用嘴给配上了音 呜哗!呜哗!看着学生乐在其中的样子,我问:浪怎么样?学生们异口同声:大!猛!我又追问:两丈多高,能有多高?一个学生回答:我知道,一丈等于三米,两丈是六米,两丈还多我想,能比一层楼高吧?我表扬他的数学学得不错。不过,告诉你们,两丈多,可不止一层楼高,能有三层楼那么高呢!听了我的说法,全体学生惊呼起来:哇,这么高!两丈多高的白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学生争着起来读,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又沸腾起来。他读的声音仍然有些平直,感情不够充沛。
    我问: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
    我会兴奋地挥舞着手高喊:潮来了!潮来了!
    我会拿起照相机赶紧拍照。
    我会高兴的跳起来,向潮来的方向张望。
   
    我让学生扮演观潮的人,想象模拟当时的情境。我高喊潮来了学生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下位张望,有的做拍摄动作教室里热闹非凡。我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沸腾、人声鼎沸的含义。再让他们读时,大家都读得兴味盎然,语调富有变化,感情处理得当。
    此时,学生的朗读热情越来越高涨。
    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学生们一次次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得教室里掌声不断,激情无限。
    当一个学生交流说她特别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个句子时,我问全班同学: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我自己也把手举得高高的,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
    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嘿,听说我要与他们比赛,个个毫不示弱,读书的兴致更高了。宣布师生比赛开始后,我首先声情并茂地读完此句,不着痕迹地起到了示例作用,学生对我精彩的朗读抱以热烈的掌声。
    轮到学生读时,我让他们个人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变换形式,人人参与,大家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明白,此时的他们真正体验了朗读的乐趣。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较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