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名上祀翻译文言文
    三月初三是民间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相传是中国农历中的“上巳节”。
在这一天,人们在水边沐浴和祭祀,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
四川泸沽湖《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月初三为上巳之日,俗传三月三为龙会、柳节(亦名三月三),妇女乞巧,并采野花插于头上,谓之打草。”
也有传说,这天晚上用五彩丝系在腰间叫“系柳”,用彩线系在手腕上叫“戴柳”。
    词语解释
    1.古时民间风俗,男女青年在这一天互相爱慕,到水边沐浴,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称为“踏青”。后又以“三月三”指三月初三日。
2.即“上巳节”或“水东之日”、“祓禊之会”。
3.指上巳节和春季祓禊之礼(祓禊即为沐浴、祓除不祥的一种习俗)。
4.谓沐浴、修禊、水东(即春回大地,万物长新),后泛指在水边举行祭祀活动。
5.旧指古代帝王或诸侯巡狩郊游,或举行重大的庆典集会,亦称野宴。如:春宴、春社、三月三。
    相关习俗
    上巳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相传为黄帝所设。《风俗通》说:“上巳之日,以祓除不祥。”是“解厄之辰”和求福消灾之日。《礼记·礼器》说:“黄帝立春日,解舒而祓除不祥,谓之解舒”;《大戴礼记》说:“凡有天地者,必始于清明,中有清明而始安。安则有日矣;无日而安,则是无所事也。”又说:“清明者,乃天地阴阳交感的节也。”所以上巳节又被称为“解舒节”上巳节习俗
上巳节除了祓除不祥、求福消灾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祓禊”(修禊):《礼记·乐记》说:“夏曰祓,冬曰禊。”也就是说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是在冬天里举行的仪式。古代人们认为正月或三月初举行的祭祀仪式和祓除不祥的行为是不吉利的。
    古籍记载
    《礼记》:“夏后氏有女,其正美,使蚕桑,有《氏律》:‘蚕之正以养蚕。’
《春秋公羊传》曰:‘三月三日,王使女为妇,蚕之正使蚕见妇;见妇而蚕自见姑。’”《仪礼》:“三日于野中,以桑苗之治鬼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夏朝时三月三是祭祀蚕神的日子,这一天也有祭祀蚕神的仪式。汉代以后在每年三月初一到初三举行上巳节,并延续至今。“巳字从水。上声也。言水至高至下之意,而水为巳。”“巳”即农历三月初三的意思。“上巳节”又称“上巳节”或“上林节·草桥节”、“兰节·草桥节”等,节期在仲春暮春之交,故称巳日。
乡村医生报名条件
《旧唐书·李绩传》:“及安史之乱,乃改元吉旦……及元将至时,上巳日与民同乐……是日在平川行宫大宴众将士,饮而未毕……元臣奏:‘臣闻大邑都内多水灾患也……’上乃令人出金二百两助作浮桥以渡……其会大宴百僚皆饮、饮毕后各散去。”
《太平御览》卷二百八十四引《风俗通》:“三月三上巳不成俗亦不在古者禁民游于江、河、湖、泽之中;今之三月三上巳不能游也。”
《旧唐书·仪志》:“自元末以来所行皆不成俗焉。”
《南史·后妃传·韦氏》:“正月上巳日,百官进《女冠》诗以贺之……臣共奏之焉;中书令、礼部尚书上疏请改三月三为端午日。”
王骥德著《中国社会通史·隋唐卷》卷六十四:“三月三上巳是一个重要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成为与清明(三月三)齐名的传统节日。上巳在唐代已是中国新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了:唐中宗时(713—784年)改二月初二为上巳节;唐玄宗在位时(713—756年)改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宋真宗后元年间(1038—1127年)因避圣宗名讳改上巳节为三月初三……”
    节日传说
    三月三在上古时期叫上巳节,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国古代情人节,人们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纪念情人和爱人。
最早记载上巳节的文献是《晋书》卷九十二“孝文乾道诏”:“自永元五年起,以三月初三日为三月三。”
东晋以后,上巳节又叫曲水会、兰花会等等,人们认为三月三是“踏青”、“赏春”和“沐浴春天
之气”的日子。
古代上巳节一般是举行祓禊仪式,即在水边沐浴。
世界名车图片《晋书·殷仲堪传》:“仲堪以三月上巳游梁园,因作兰亭诗”。
东晋上元年间(353-420年),上巳日成为官方举办的一个盛大的节日:有男女游春、祓除不祥、宴饮会友等活动。
商业保密协议到了唐代,上巳节又变成了一场盛大的集会:有男女在水边沐浴后举行游春聚会的活动,称为兰亭会。
唐人认为三月三是“兰芽吐香”、“花事如潮”的日子。
而宋人则将上巳节与踏青相结合,举行歌赋诗酒活动。
到了明清时代上巳节又称为柳节或踏青节,是民间祭祀祖先和神灵、祓除不祥的节日,主要习俗是妇女戴柳,男子戴柳和饮踏青酒。
    诗词欣赏
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意思    三月三,上巳节,三月初三,踏春来。
英语教学反思踏青时节春意浓,桃花灼灼惹人欢。
上巳踏青踏青好,采花插柳赏春工。
一曲春词歌满座,春风吹得游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