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课后练习
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 《秋天的怀念》?
答案:1、文章在“秋天”的背景下写人叙事;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
3、表达了作者身残志坚的信念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一些。
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
2.动作、语言描写。母亲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母亲用她坚强乐观的态度鼓舞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儿子要好好活着,母亲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让人深深感动。
3. (1)动作描写。一个“挡”的动作,表明母亲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2)神态描写。“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在这里充分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三、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第一个 “好好儿活”表明母亲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也是在鼓励自己要战胜病魔,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第二处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 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描写秋天的文章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答案:1.“一直”:长期以来,总是。“我”沉浸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根本没有去关注母亲,内心难过忧伤和遗憾自责。
2.“再也”:永远。这句话表达了“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3.“绝”:一定,坚决,确定地。“竟”:没想到,意料之外。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我”内心深深的愧疚和怀念。
五、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答案:第1段:悲伤的语气,“我”十分的痛苦和绝望。而母亲隐忍、鼓励,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第3段:央求的语气,“我”很烦恼,母亲希望“我”能开心、快乐,内心沉重。
6.《散步》课后习题
一 、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因为以小见大,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散步”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拟题:《责任》《孝顺》
拟题理由:这两个题目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
二 、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二是突出人到中年责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
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一:“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作用: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冬水,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烘托了一家四口散步的愉悦心情。
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交代了走小路原因,烘托了一家四口愉快的心情。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对称句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这些句子体现了一个相亲相爱、和睦而又温馨的家庭;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十分重大。
五、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答案:《散步》:是表现家庭和美温馨的亲情的,感情基调是愉悦、深沉的。
《秋天的怀念》:是表现母子之爱的,感情基调低沉而徐缓。
4《古代诗歌四首》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1)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暮春时节
(2)渲染了凄清冷落的气氛
(3)寓情于景,抒发了离别的忧伤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上下句运用拟人形成对偶,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阔”字用得妙,写出了春天到来,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水面格外宽阔的景象,用词准确形象。“悬”字说明风力强劲,把船帆吹得鼓涨,可以想到船行速度飞快,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一个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了,尝尽了一个“断肠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有家的幸福。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课外搜集:(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