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以记叙、描写为主,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
(二)文言词语 
1.水尤清冽:清凉。冽,寒冷。  2.全石以为:把……作为。  3.小石潭记练习题卷石底以出弯曲。 
4.潭中鱼可百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5.皆若空游无所:依傍。
5.日光下:穿透。  6.影石上:映在。  7.(yǐ)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8.(chù):忽然。  逝,去,离开。  9.往来(xī):轻快迅疾的样子。 
10.明灭可见:时隐时显。 11.犬牙(cī):参差不齐  12.(qiǎo)(chuàng)幽邃:凄凉。
13.记之而去:于是,就。  12.我。  13.隶而者:从,跟从。   
二、古今异义 
   1、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常用义为“往”。   
3、:闻水声;    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    今义:住。 
5、,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副词。 
三、一词多义 
    1、:(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2)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2、:(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2)隶而从者  ( 跟随)
3、:(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澈)   (2)以其境过清。  (凄清)   
     4、:(1)心乐之;  (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似与游者相乐。 ( 逗乐,嬉戏) 
6、以 (1)以其境过清;( 因为)      (2)卷石底以出; ( 而)    (3) 全石以为底。(把 ) 
    7、为 (1)全石以为底;(作为)      (2)为岩。(成为)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9、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2、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五、重点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我)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象和游人一同欢乐。
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8.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了,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六、阅读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照游踪或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作者描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答:第一段小石潭“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侧面写出了水清澈见底;“水尤清冽”,正面描写,突出了水的清澈。
第二段写鱼在水中的情景。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3.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周边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小石潭周边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5.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2011年河南中招)
      由乐到忧(1分) ,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
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6.《小石潭记》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①小石潭水声悦耳,游鱼灵动、可爱,让作者感到快乐。②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让作者感到忧伤。(意思对即可。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共3分)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九年级的题,提前学习)
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3分)
8、借景抒情,景与情必有共通之处。这一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这些共通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谪后遭遇坎坷,前途迷茫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的感受。
9.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的写景具有哪些特点?
①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写游鱼的悠然自得,来表达自己的“乐”。写小石潭周边环境的清冷幽寂,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
③动静结合。鱼“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鱼的游动之态,这是写动。动静结合衬托出作者“心乐之”的情怀。
10.【中心思想】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木、游鱼,渲染了凄寒幽怆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作者被贬之后孤凄悲凉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