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俗
丧葬礼俗
■丧葬
平遥⾃古以来⼀直⽤“⼟葬”形式。其丧葬之礼仪繁简,则随丧主贫富⽽异。早年贫者⽼丧,不少⼈是以⽣前仅有的箱柜改制,权作棺⽊使⽤,草草⼊⼟为安便是了。更有甚者,丧主被⼦⼥以破被或破苇席卷包,横系三道烂⿇绳,择郊野荒滩处掘⽳⽽埋,撮⼟为坟。穷亲属们⽆可奈何地痛哭⼀场作罢,⽆所谓什么丧葬礼制。当然也偶有⼦⼥跪街乞讨,甚⾄卖⾝葬⽗母者,汉民族⽂化以孝为本,这些愚孝者⾃然也就成为世⼈称颂之事了。
富者居丧,其礼仪就⼗分繁杂了。花费巨资,场⾯壮观,竭尽铺张之能事,以⽗母平⽣艰苦奋⽃所积攒的财富,⼤办特办丧事,向社会夸耀⼦⼥孝悌之⼼,钓取名誉。民国24年(1935年)冬,祥泰隆、隆泰裕、⼴发店三联号总管(董事长)、平遥富商董枢的母亲、富商乔怀瑾、乔怀玠的亲⼆乔⽒,享年86岁⽼丧。家业富庶,四世同堂,丧葬礼仪⾃是⼗分隆重。
平遥多数⼈家办丧事,场⾯及花销量⼒⽽⾏,但丧葬礼制却是丝毫不能马虎的。平遥的丧葬礼制,清代以来⼀直是遵循顺治初年制定的“⼠庶⼈丧礼”。清康熙四⼗六年《重修平遥县志》中,对明代及⾄清初
美女大小平遥丧礼程序等,也作了简要记载:“丧礼。初丧时即成服,吊客尊者送孝带,等辈给以孝⼱。每七⽇作佛事。葬⽇始设铭旌。奠⽤⿎吹演戏,陈刍灵幢纸。男丧祭⽅相⽒,⼥丧祭引路菩萨。来奠宾客,旁亲朋友代宴,名⽈歇主。奠礼或丰或俭不⼀,⾄亲带客来奠,礼银⼗数两,作祭幛。及发引以僧道⿎吹导丧,多不祀⼟,亦多不题主。葬毕三⽇则祭于墓,⼩祥、⼤祥、除服亦祭于墓。”
丧葬之制到清代后期,可能由于⼤量捐官、捐功名、捐封荫,难以分辨品官和⼠庶了,加之清廷腐败、外夷⼊侵、西⽅⽂化冲击等,民间“四礼”之制已⽆⼈顾及。有钱有势者“越制”操办丧事已⽆所谓了。丧主之后⼈为显风光,互相攀⽐,侈风越来越烈,更有独出⼼裁者不断发明新项⽬,加之“⼗⾥不同俗”,平遥境内的丧葬礼制都不⼀致了,但基本程序及突出“礼”和“孝”的主导思想还是⼀致的。
□病笃
⼈的⽣死本是⾃然规律,谁也⽆法回避,但⼈们⼼理上都很忌讳死亡⼀事。死亡是⼈⽣的最⼤灾难。尤其作为家庭基⽯的主要成员之死,更是整个家庭的惨祸。因⽽在病⼈即将死亡前,家庭其他成员必然要竭尽全⼒,设法延长病⼈⽣存时间,以便安排后事。
旧时平遥⼈称病⼊膏肓、⽆⼒挽救之病情为“病沉”,⼀旦发现病⼈病沉,就要想⽅设法使病⼈的死期避开不吉利的⽇⼦。平遥⼈讲究“男怕初⼀,⼥怕⼗五”,还忌讳⼆⼗四个节⽓的第⼀天,认为这⼀天是“四离”、“四绝”的⽇⼦,这⼀天内连嫁娶都忌。认为这⼀天婚丧“主破散、绝灭”,因⽽家⼈必须努⼒袁宝景
避之。
病⼈病沉后,更是⼦⼥尽孝的最后时刻。⾸先是不惜⼀切代价问医求药,⼦⼥⽇夜轮流守护;其次是恳请病⼈留⾔、吩咐家务、训诫⼦孙,⼀⼀记录,成为遗嘱;还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商定料理后事。
我心中最美的老师后事中⾸当其冲者为寿⾐和棺⽊。清末的寿⾐是品官穿朝服,但不让花翎⼊棺。普通⼈则男穿宁绸棉袍,红青宁绸马褂,内⾐⽤⽩布,⾜穿布袜、圆⼝鞋或云头福字履。⼥⼦上⾝红青或棕⾊⼤褂,下穿长及⾜⾯的夹裙,⾖绿、深蓝⾊最为常⽤。
民国以后,穿寿⾐也随时⼊俗,但⾄今平遥对寿⾐仍有⼏忌:⼀忌禽兽⽪、⽑、⾰制品,免致亡⼈死去在“六道轮回”中转为畜⽣;⼆忌寿⾐⽤扣⼦,要⽤带⼦结系,⼤约有后继有⼈之意;三忌⾐料⽤缎⼦,因缎⼦和“断⼦”谐⾳;四忌寿⾐件数⽤双数,避免“重丧”。丧葬礼仪
棺⽊是平遥古城沿袭2000多年⼟葬民俗中的主要葬具。⼈死后,先殓⼊棺,再埋⼊⼟。平遥⼈称棺⽊为“棺材”,是⼈们死后的房⼦,较为重视。平遥有句⼝头语:“活着有副好铺盖,死了有⼝好棺材。”说明了⼈们的⼼理。所以不少⽼年⼈活着时就提前置办了“寿材”,⾥⾯放⼀个不倒翁,平遥⼟语叫“扳不倒⼉”,喻意寿材的主⼈倒不了。棺⽊尺⼨厚度不同,但⼤⼩⼀致。平遥旧时的棺⽊是“够不够,六尺六”(指长度),宽则⼀尺⼋⼨,也有说“天下棺,七尺三”的。厚度则各有不同,由于棺⽊⼤致是头⼤
脚⼩斜⽅的,所以使⽤材板也是前厚后薄。有“三、四、五材”,即底三⼨、帮四⼨、盖五⼨;有“四、五、六材”,即底四⼨、帮五⼨、盖六⼨(平遥⼈称“⾜五⼨”);有三⼨材,即前三⼨、后⼆⼨五分;还有⼆、五材,即前⼆⼨五分、
后⼆⼨。⽊材的质量也有讲究,早年豪绅富商有从南⽅购回楠⽊做棺材的,上乘者为⾦丝楠“独幅板”,即棺盖、两帮、下底都是整板,也有在当地采⽤柏⽊制作的,代价⼗分昂贵,有的贵达上千银元。多数百姓⽤柳⽊、松⽊,但⽆论何种⽊材做棺,四板之间头、脚部的挡板(平遥⼈叫“挡头”)必须⽤柏⽊,俗传⽤柏⽊可防⽌穿⼭甲吃亡⼈的脑⼦。
平遥⼈⽤棺⽊时,要进⾏漆画,漆⽤红、棕红、⿊⾊皆可,棺帮画“五蝠(福)捧寿”、“⼆⼗四孝”等,棺头刻云饰⽊主牌位,上书“清故显考(*)X翁讳X X之灵柩”,脚头挡头上有画,男⽤蛇盘兔,⼥⽤莲花。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平遥⼈讲究农历闰⽉时,给⽼年⼈提前做寿⾐、棺⽊,寓意哪年哪⽉也轮不上我使⽤这些。
□⾐殓
⾐殓即给即将死去的⼈穿寿⾐,平遥⼈叫“装裹”,也称“⼩殓”。平遥之俗,病⼈重危、必死⽆疑时,⼀定要抢在咽⽓前换上寿
⾐,即使换寿⾐后,“死⼈”⼜活过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平遥⼈认为这是穿寿⾐“冲喜”的结果。然⽽咽⽓后再穿寿⾐,民俗认为等于让病⼈⾚⾝赴阴曹地府,为⼤不孝,终⾝悔恨。其实,咽⽓前或刚咽⽓,未出现“⼫冷”、“⼫僵”,穿⾐容易些,旧时不过是把这种务实做法托信于⿁神罢了。
病危病⼈⾐殓前,要给病⼈沐浴、剃头,此程序在平遥民俗中也是必须的,意味着让死者⼲⼲净净离开这个世界。宗教习俗认为不让亡⼈把今世的尘垢带⼊来世,或带⼊“天国”。给亡⼈洗浴,男⽤⼦孙,⼥⽤⼦媳、孙媳。先洗脸、洗发,依次洗上⾝、下⾝、下肢。上下⾝各⽤新⽑⼱⼀块拭之。剃去前额及两鬓头发,后⾯不剃,谓之“留后”。剪去指甲,装⼊⼩布袋,⼤殓时置⼊棺内。洗浴⽔要刨坑埋掉。
⾐殓时讲究给亡⼈戴⾸饰,但⾸饰过多常引来盗墓者,此俗近年来已不流⾏。
殓物还有铺盖,但被⼦要称“衾单”,因为“被”和“背”同⾳,皆乃背兴,⼤不吉利。可见平遥民俗中时时、事事都有讲究。
⾐殓后即进⾏倒床,平遥旧时多⽤⼀⾃家门板,平置炕上,移亡⼈平躺其上,头枕新⼟坯。旁点⼀⿇油灯,谓之长明灯,勿使亲⼈之魂⾏茫茫幽冥夜路。⼝中放⼀“⽟蝉”,平民百姓放⼀铜钱⽽已。此礼古代即有。《后汉书·礼仪志》云:“登遐,饭含珠⽟如礼。”并下注引《汉旧仪》云:“帝崩,含以珠。”
⾐殓后,病⼈⼀般已死,孝⼦及全家⽼⼩吊哭于亡⼈前,以⽰送别亡灵。然后由⽼伴或年长妇⼈,将亡⼈枕头撕⼀⼩⼝,待棺殓后置于棺下,盼其早超⽣。出殡之⽇,烧于⼤门外。
□报丧
平遥⼈所谓之报丧,即亲属初亡⾐殓后,⽴即由孝⼦未成服⽽先报丧,⾸先以“三五⿇纸”张贴于⼤门上,男左⼥右,如夫妇⼀⽅早已亡故,则需左右皆贴,称报丧纸。告知乡亲邻⾥,本宅有⼈亡故。特别重要的是⽴即向“⼈主”报丧,“⼈主”即亡⼈乒乓球几局几胜制
之“主”,男亡报娘舅,⼥亡报娘家。孝⼦头系三⾓⽩布,鞋要偃后⽽趿拉着,亡⽗偃左,母亡偃右,双亡皆偃。进到⼈主家,双膝跪地,泣报丧情,呈上按礼制规格扯下的孝布,孝⼦叩请⼈主即去探视验看,以便⼊殓。⼈主未验看⼫情并表⽰⽆疑义前,是绝对不许⼊殓的,否则为废礼违法,必受追究。平遥早年书⾹门第有丧还要在门外张贴讣闻,并发给死者⽣前主要亲友、世交、邻⾥等。平遥⼈也叫“讣闻”为“引状”,类似今之讣告,讣闻除介绍死者⽣卒时间外,还要将出殡⽇期、路径及出殡前的⾏魂、超度等活动标清,以资死者的亲戚、朋友、同僚、同年、世交、邻⾥等届时参加。对必告之亲友,要将印制的讣闻派⼈送达。当然,讣闻都是在“阴阳先⽣”的推算指导下,确定各种丧礼⽇期后,才能草写印刷。旧时拟写讣闻,对直系亲属
的“五服”关系书写排列,要求很严格,绝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许多⼈需到“印局”或刻字铺花钱印制,印局中有各种服制关系的式样,⽽且拟稿⼈也有多年实践经验,所以专门赚此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