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借物咏怀
第一篇:写作手法——借物咏怀
写作手法——借物咏怀
借物咏怀,我们经常把它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之所以大家把它们弄混,是因为它们都是一种“曲表”形式,都借助外物来达到表达目的。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1)托物言志,作者借物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志”——兴趣、爱好、追求等,强调的是志趣,其他的不包含在内;(2)借景抒情,作者借景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爱、恨、情、仇等,强调情感、心境和情绪;(3)借物喻人,借物的目的是借助事物与人的相似性,以刻画事物为手段,实现对核心人物的褒或贬;(4)借物咏怀,关键点是一个“怀”字,它有六个基本含义,这里应取“胸中意”这个含义,即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看法、感受等,不包括兴趣、爱好、志向。否则就成了托物言志了。
另有一说是:借物咏怀包括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把“志”和“情”一同纳入“怀”的内涵,认为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都是借物咏怀的一种形式。现在很多评论性文字,依据这种认识,给文章的写法定性,也有一定道理,我习惯将这几个概念严格分开。
一、借物咏怀的前提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境遇。受自己的境遇影响,面对古物及其附带的故事,人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经历和前人结合起来,生成不同于前人的思想、认识和评价。一般情况下,运用这种写法来创作都是受古物、古人、古事的触动,有感而发。
二、借物咏怀范例解析
《赤壁》(杜牧)
写景抒情作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作者借赤壁一截折戟,联想当年,赤壁之战,周瑜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故事,以大胆的假设——东风不便周郎,推得结论——赤壁之战的结果必然是东吴灭亡,以此表达自己空
有安邦定国之才,却不被朝廷重用,国家必然在不久的将来走向灭亡的结局的慨叹。
作者借物只是手段,目的是借古讽今,表达自己思想观念——借物咏怀,从字面上看,写的都是旧物、旧人、旧事,实际都是反映现实的作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认识与评价。
三、运用借物咏怀带来的艺术效果
(一)使作者的思想认识得以委婉表达,在表达上富有艺术性,更容易让人接受。
(二)以具体事物、人、故事为依据,内容充实,思想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将历史和现实、思想与事物、作者与古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第二篇:写作:借物抒情
第二单元写作实践 《借物抒情》
学习目标: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绘它们的形态特征,并从中发现一定的象征意义,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什么叫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动物、植物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的。
简言之:借物抒情,也称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感情、志趣或思想观点。通常可以运用象征和联想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二、古人的借物抒情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借什么物抒什么情?(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思乡情呢?(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第二句是说诗人的愁思就像这一江东流的春水绵绵不绝。)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诗句又是借什么物抒什么情?(这里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人的悲欢 离合之情。)
景跟情感有什么联系?(描写的这个景物和要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4.《陋室铭》一间陋室,一架素琴,几抹苔痕,遍地草青,与高朋谈笑风生,伴青灯共读金经。
《陋室铭》抒发了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如清风明月般的情怀。
5.《爱莲说》一潭碧水,几株莲花,一缕清风,满池芬芳。那于污泥中傲然直立的,分明就是、洁身自好、襟怀坦荡的古时君子——周敦颐。
三、课文中的借物抒情
1.小思的《蝉》让我们看到了蝉短暂而悲壮的生命历程,它告诉我们生命因来之不易而珍贵。所以,我们也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旅途染上秋风(收获)的颜。
2.席慕蓉的《贝壳》展示了一枚贝壳的精致、美丽。她感悟:只要每一个人能精心地、一丝不苟地过好每一天,那么他都将为后人留下精致的生命的痕迹。
3.《雪》中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4.《日》一文作者借飞蛾和夸父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 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作者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5.《雷电颂》这篇散文诗,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6.《海燕》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
级革命先驱者,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7.《组歌》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诗人歌颂的是那些无私奉献的人。
四、借物抒情注意事项
首先,选取的“物”应该和要书法的感情有某种契合点,二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建立联系,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其思想和志趣。例如,海燕在俄语中有“暴风雨的预言者”的意思,它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像“黑的闪电”在天空飞翔的身姿,无疑与革命风暴来临之际,先驱者正在享受战斗的“欢乐”的形象是相契合的。因此作者就把自己对革命的渴望,对先驱者的赞颂寄托在海燕身上,在《海燕》中做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也就是说要准托物言志的“相托点”。相托点即所咏之物与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之间相通相似之处。即物与志、物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时,自己的志要以物的特点为核心。物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