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与古代礼仪
第一篇:东西南北与古代礼仪
东西南北与古代礼仪
何路政先生《东西南北与古诗文教学》(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2期上)一文,指出“东西南北”表示方位并“传达了丰富复杂的汉民族传统文学的气息”,可谓慧眼。但把方位词的礼仪彩归纳为“东尊西卑”和“南尊北卑”,观点颇可商榷,论据或有不当。古汉语中,方位词东西南北经常与“面”“乡”(后来写作“向”)组合,义为“面对某方向”,此乃常识。我们系统翻检了《左传》《国语》《韩非子》《周礼》《仪礼》《礼记》《史记》,统计了方位词出现的次数及组合分布。例如《左传》中“南”出现139次,“北”123次,“东”157次,“西”84次;方位词与“面”组合共5例。《韩非子》“南”32次,“北”18次,“东”41次,“西”32次;方位词与“面”组合共15例。《礼记》“南”57次,其中“南面”14次,“南乡”10次;“北”71次,其中“北面”38次,“北乡”2次;“东”110次,其中“东面”14次,“东乡”4次;“西”101次;其中“西面”14次,“西乡”8次。诸书中“方位词+面(乡)”组合都表示“面对某方向”,没有发现仅表示某一方位的。如《仪礼·乡饮酒礼》:“宾复位,当西序,东面。”是说宾在西序,面向东。秦汉典籍表示某一方位,一般是用一个方位词或者用“某方”,略举几例:《左传·成·1
3年》:“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国语·越语上》:“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篾。”《礼仪·觐礼》:“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礼记·曲礼上》:“席„„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破秦军濮阳东。”古代天子、诸侯或君王面南接受朝拜:诸侯朝见天子,要“北面再拜稽首”(《仪礼·觐礼》);臣民朝见君王也如此,《周礼·夏官司马》:“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王南乡,三公北面。”这样看来,何文所举三例却恰巧是“北尊”而“南卑”的“典型例证”:秦王和刘邦统一天下称霸称王,坐北朝南接受朝拜;诸葛亮激将东吴君臣:如果不能抗击曹操,为什么不举国投降,“面向北方侍奉他呢”?要搞清“面东背西为尊”和“面南背北为尊”的问题,有必要了解古人的堂室。据《仪礼》可知,天子、诸侯、公卿士大夫,其寝及祭祀之庙,一般都是堂室结构。堂和室是建在同一地基上的建筑,地基较高,有台阶;堂在前室在后,堂大室小。堂的东西北三面有墙,东西墙却东序西序;北墙把堂与室隔开,墙外属堂上,墙内属室内;朝南临庭(院)大开。《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所记,齐宣王便是面南坐在堂上看见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室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有寝室住人,有庙堂祭祖。东序有户,西序有牖,所谓“登堂入室”即由东边的门进堂,再进入室内。女子再由“闺”(上圆下方的小门)进入女眷住的内室———《木兰诗》“坐我西阁床”、《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之“西阁”“中闺”是也。古人在室内与堂上分别举行的活动,有两种不同的礼仪制度:
一、在室内举行的礼仪活动,是“面东背西”(东向)为尊,其次是“南向”,(位在尊者左手)再其次是“北向”,最卑的位置是“西向”。鸿门宴可视为“约为兄弟”者的便宴,座次就是按这种礼节安排的。
二、在堂上举行的礼仪活动,是“面南背北”(南向)为尊。“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礼记·曲礼上》)就是这种礼节。《仪礼·乡饮酒礼》所记“堂上”席位,宾席最尊,在户牖间北墙南向而坐;主人在东序前西向坐;(位也在尊者左手)介(副宾)席在西序前,东向坐;《礼仪·大射礼》载,陪客诸公面北背南(北向坐),位次最卑。《周礼·春官宗伯·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和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中,其子孙递为昭穆。昭穆相承,左为昭,右为穆。先昭后穆,可视为尚左。《仪礼·觐礼》:“上介皆奉其君之旗,置于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旗而立。“这种礼仪制度汉代以降历代君王、地方官府、乡间宴饮,仍然沿用(亦有例外,如元代尚右)。《三国演义》“桃园结义”及饮酒,刘备居中,关羽居左手,张飞居右手;王允宴请董卓,几案对门背墙而设,董居左,王居右。《红楼梦》黛玉进京一回写贾母两边座次,黛玉以贵客为尊,居贾母左手第一,迎春居右手第一,探春、惜春以交分居左、右第二位。至今河南中部、东部很多农村摆酒席还沿用这种礼仪习俗,不管北屋(堂屋)、东屋、西屋、南屋,面对门的座位为上首,然后左手为上,右手为下,面对上首的位置是主人的陪席。综上所述,我国古
代礼仪在不同场合分别为“西尊东卑”和“北尊南卑”,而不是何文得出的相反结论。正如清代学者凌廷堪在其《礼经释例》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古代礼仪)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以上南向为尊。”何文行文也有疏漏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南向坐”与“亚父者,范增也”之间,检三家注本、中华书局标点本及多种选本,没发现有文字;后者可看作注释语,故有的选本中间用破折号,而没有用省略号的。鸿门宴时项羽并非“楚霸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并非出自《孔雀东南飞》。引书《礼仪》应是《礼记》之误,疑排版之疏或笔误。
第二篇: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
篇一:古代文明礼仪
手机蓝牙我国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女人喝葡萄酒的好处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白海力
丧葬礼仪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中秋菊盛开1.祭天
薄一波简历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4.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 用此大礼。
5.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6.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