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礼仪⼀篇⽂章带你了解中西⽅礼仪⽂化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明的基础,是社会⽂明最直接最全⾯的表现⽅式。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化底蕴不同,各国的礼仪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之间,礼仪上的差
别很⼤,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
近代有⼀则⽐较有名的故事,就是因为不熟知中西⽂化的差异⽽闹出了笑话。
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碗吃⽔果后洗⼿的⽔喝了。当时俾
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饮⽽尽,见此情景,其他⽂武
百官只能忍笑奉陪。由此可见,了解中西礼仪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中西⽅礼仪⽂化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思想认识、不同⾏为习惯的影响⽽呈现出了较⼤的差异
建议的英文性。如何正视这些差异性,是营造良好跨⽂化交际环境的重要因素。
如何避免在中外交际中因不同的⽂化背景、⽣活⽅式⽽产⽣的各种问题,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
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化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减少因⽂化差异所造成
的交际障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今天为⼤家解读中西⽅⽂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并为⼤家介绍⼀些中西⽅⽂化,差异的具体表
现。
礼仪差异的原因
中西⽅⽂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给⾃⾜的⾃然经济。中国⼈⽐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块⼟地丧葬礼仪
可以活⼀辈⼦,⽂化⽐较内向。⽽且中国的古代⽂明,发源于⼤河流域,属于农业⽂明,“农业
⽂明性格”造就了东⽅⼈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为处世原则。
西⽅的古希腊⽂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
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喜欢向外探索,⽂化⽐较外向。⽽且西⽅国家经过⼯业⾰命很
早就进⼊了⼯业经济时代,“⼯业⽂明性格”造就了西⽅⼈有较强的⽃争精神和维护⾃⾝利益的法
律意识,以“独⽴、⾃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中西⽅礼仪⽂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有着灿烂的五千年⽂化华夏⽂明。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
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西⽅礼仪处处强调个⼈为本,个⼈⾄上,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拥有绝对的⾃由。平等、⾃
由、开放,西⽅礼仪强调“⾃由、平等、博爱”,⼀切⼈⽣平等⾃由,在交往中提倡⼈⼈平等,包
括男⼥平等、尊重⽼⼈、爱护⼉童。
有春字的成语中国⼈见⾯⽼爱问你吃饭没,作为⼀种招呼,但外国⼈会误认为是邀请吃饭。
中国⼈听到赞扬时,为表谦虚会说哪⾥哪⾥,⼀般⼀般甚⾄不⾏不⾏之类的,外国⼈听起来会
误认为你确实这样想的。
中国⼈在遇到别⼈有事相求⽽⾃⼰⼜不是很想帮或能⼒有限时会说我尽量吧,但这在外国⼈听
起来就是⼀种promise
中国⼈轻拍⼩孩⼦的头部表⽰⼀种友好,⽽在西⽅国家,这是⼀种极不尊重⼩孩⼦的做法,⽗
母会对此⾮常愤怒。
中国⼈将红⾊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两种颜⾊为“不吉利”的颜⾊。但西⽅⼈则⾮常喜
欢⽩和⿊这两种颜⾊。
中国传统⽂化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在西⽅却是魔⿁复活的⽇⼦。
交际语⾔的差异
(1)打招呼
中国⼈打招呼是基于对外的⼀种礼貌,⽽且越是先问候别⼈,越显得热情、有教养。例如:“吃饭了吗?”“到哪⼉去?”“上班呀?”可对西⽅⼈来说,这种⽅式却会令对⽅感到突然、尴尬,甚⾄不快。
西⽅⼈打招呼时流露的是⼀种更随意的感觉:通常招呼道:“Hello!” 按时间来分就是“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英国⼈见⾯会说:“今天天⽓不错啊!”
(2)称谓
称谓⽅⾯,在汉语⾥,⼀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在西⽅,⼈们见⾯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姓称呼,但过⼀会⼉就改称名字。
中国的传统⽂化⼗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都能把⾝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览⽆余。西⽅⽂化崇尚个⼈主义,强调独⽴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西⽅⼈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
在中国,⼈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们很少⽤正式的头衔称呼别⼈,正式的头衔只⽤于法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教授和⾼级宗教⼈⼠。
值得注意的是,西⽅从来不⽤⾏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
(3)感谢
对于别⼈的赞扬,中国⼈通常表⽰谦虚,并有⼀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寒舍”、“拙⽂”等。⽽西⽅⼈总是⾼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谢谢”的场合较西⽅⼈少,尤其是⾮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西⽅⼈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中国⼈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边,看也不看(⽣怕⼈家说闲话)。⽽西⽅⼈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的⾯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告别
中国⼈送客⼈时,主⼈对客⼈常说:“请慢⾛!”“路上注意安全!”“再见,⼀路⾛好啊!”“你们进去吧!” “你们请回吧”“请留步” 等等。⽽西⽅⼈只说:“Bye Bye!” “See you later!” “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
在和病⼈告别时,中国⼈常说“多喝点开⽔”、“多穿点⾐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对病⼈的关怀。但西⽅⼈绝不会说“多喝⽔”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画脚之嫌。他们会
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康复”等等。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有句话叫“民以⾷为天”,由此可见饮⾷在中国⼈⼼⽬中的地位,因此中国⼈将吃饭看作头等⼤事。中国菜注重菜肴⾊、⾹、味、形、意俱全,甚⾄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西⽅的饮⾷⽐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种科学的饮⾷观念。
⾊⾹味俱全
营养搭配
在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这显⽰的是⼈们之间的⼀种美德,⼀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饮宴对西⽅⼈来说,尽管⾷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那些只不过是⽤来作为陪衬的东西。他们举办宴会的⽬的在
于交际。通过与客⼈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的,仅此⽽已。
在中国,从古⾄今⼤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则是以右为尊,男⼥间隔⽽座,夫妇也分开⽽座,⼥宾客的席位⽐男宾客的席位稍⾼,男⼠要替位于⾃⼰右边的⼥宾客拉开椅⼦,以⽰对⼥⼠的尊重。
Chopsticks
Cutlery
在餐具⽅⾯,中西⽅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餐包括亚洲⼀些黄种⼈的国家使⽤的是筷⼦,吃饭也⽤碗盛。⽽西⽅⼈⽤盘⼦盛⾷物,⽤⼑叉即切即吃,喝烫则⽤专门的汤匙,筷⼦与⼑叉作为东西⽅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和⼑叉影响了东西⽅不同的⽣活⽅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
服饰礼仪的差异
服饰⽂化是⼀个民族、⼀个国家⽂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体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由于历史条件、⽣活⽅式、⼼理素质和⽂化观念的差异,中西⽅服饰⽂化有着较⼤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彩上,汉族视青、红、皂、⽩、黄等五种颜⾊为“正⾊”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般是夏⿊、商⽩、周⾚、秦⿊、汉⾚,唐服⾊黄,旗帜⾚,到了明代,定以⾚⾊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往往天⼦权贵才能穿⽤。
夏目友人帐壁纸■■■■■
⽽在西⽅,在罗马时代最流⾏的⾊彩是⽩⾊与紫⾊,⽩⾊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种魅⼒的代表,所以西⽅⼈均喜欢⽤⽩⾊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紫⾊是⼀种⾼贵和财富的象征。法国⼈特别喜欢丁⾹⾊和蔷薇⾊,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西班⽛⼈崇尚⾼雅的玫瑰⾊和灰⾊调;在
采访问题英国,⿊⾊被认为是神秘、⾼贵的⾊彩,但西⽅有时也会被⽤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西⽅⼈注重⾝份,把⾐服作为象征⾝份的体现;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服饰⽂化刻意追求表现⼈体美,⽽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化由于受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些道德上的体统。
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装。穿中⼭装时,不仅要扣上全部⾐扣,⽽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粒或中、上两粒扣⼦;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粒扣⼦;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扣。
西⽅代表装是西装。在穿西服时,宜穿⽩⾊衬衫,并打领带,领带打好后的标准长度,是其下端抵达⽪带扣。西⽅男⼠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因此⼀般穿⿊⾊的⽪鞋。
当今中国⼈穿着打扮⽇趋西化,传统的中⼭装、旗袍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着装已与西⽅并⽆⼆异。在平时的⽇常⽣活中,我们倒会看到不少⼈穿着背⼼、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给⼈们开启了⼀个全新的、缤纷的世界。服饰礼仪是⼈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
互表⽰尊重与友好,达到交往的和谐⽽体现在服饰上的⼀种⾏为规范。要想塑造⼀个真正美的⾃我,⾸先就要掌握服饰打扮的礼仪规范,让和谐、得体的穿着来展⽰⾃⼰的才华和美学修养,以获得更⾼的社交地位。属鸡和属兔
结束语
不学礼,⽆以⽴。——孔⼦
礼仪是⼀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明规范,是⼀种⽂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我们要⽤“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化的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化的互通性,真正使我们的礼仪⾏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