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神龛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丧葬标志着一个人生命历程的终结。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它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等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哀乐
一、哀乐
中国的哀乐,如同哀嚎一般,一直沉闷悲痛的旋律,似乎在挣扎说到:我不想死去啊,死亡是多么痛苦啊!而西方的安魂曲、弥撒曲就如同坦然地走到另一个世界去了,音乐平静安详,浅吟低唱犹如天神的迎接,亲人没有哀嚎,有的是平静的表情或低声的啜泣,形式简单氛围平静,死亡变成了一种自然的归宿,而不是恐惧。
二、丧葬礼俗
中国的丧葬礼俗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直都有“隆丧厚葬”的传统。亲人亡故后的丧葬礼仪包括停尸、报丧、招魂和送魂、做“七”、吊唁、入殓、丧服、出丧择日、哭丧和下葬十种仪式,期间还要设宴招待前来慰问的亲朋,整个丧礼可以断断续续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其礼俗相对简单。
三、墓地
山水头像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看来,人死后会升入天堂,墓园则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所以欧美的陵园大都修建得如同花园一般,不但绿树成荫,有浪漫的艺术气息和精美的雕塑建筑。中国墓地大多给人阴森恐怖之感。西方人对游览墓地的热情与中国人平日里远离陵园的心态形成了巨大反差。儒林外史主要内容
四、丧服
四、丧服
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而中国则采用白。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
黑系的衣服,男子打黑领带。参加者身着黑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人们需要黑文化来摆脱恐惧(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在中国,丧礼则以白示悼念。据说,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由此,人们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做“白喜事”。因此,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的,孝子的孝服是白的,丧停的房间窗户镜子等都要用白来遮封,祭幛也是白的棉布等,整个丧葬是以白为主调。西方国家白则用于与丧葬完不同气氛的新人的婚礼上,新娘身披白的婚纱,寓意纯情圣洁。现在随着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颜观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人们接受、引进异质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内容。白在西方代表纯洁、圣洁;以前在中国却是孝服的颜,可现在,青年人拍婚纱照,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也不再有人会大惊失。红在西方人传统观念中是与血腥、淫秽联系起来的,可现在他们身着中国传统的红唐装时,同样的喜盈满面。可以预言,随着汉英语言相互接触、汉英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深入,颜词的这种联想义和象征义的趋同现象将会日益增加,并交互叠合。丧葬礼仪
五、丧礼
五、丧礼
赠送礼物在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礼物交换与赠送被赋予不同的象征
早教老师厨房橱柜装修意义。根据各民族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赠送礼物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婚、葬礼等)礼物具有了社会功能。西方国家的葬礼上,亲戚朋友悼念死者,鲜花必不可少,参加葬礼的人,一般都要为死者献唐菖蒲花或白的百合花,以表示哀悼。在中国,丧礼是没有人送鲜花的,一般要送的是白的祭幛,用以表示哀伤。
另外,东西方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很明显,在生死教育方面也就相对有差别,表现为:一、讨论死亡时的心态不同。西方文化下讨论死与讨论生的心态一样,不会引起明显的心理冲突,也不会有教唆自杀的嫌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在日常谈话中尤其是和长辈交谈忌讳提及死亡所,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地接受。谈论死总会或多或少引起心理冲突、带有恐惧感,给人一种不吉祥的感觉。这种差异就造成我们开展生死教育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容易,西方国家进行生死教育可以直接面对死亡,探讨死亡,死亡教育可以直接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而在我国,还必须考虑到传统文化的禁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更多地从生的方面去揭示生的意义、死的意义,让学生从生的方面去理解生死的自然过程。二、生命价值的核
心不同。西方文化中生命价值的核心是责任,因此生的意义在于尽责,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安乐死就是失去责任能力和生命的尊严后采取的对死的坦然态度。中国文化中生命价值的核心在于忠效,包括对皇权的忠效和对信念的忠效,为忠效而死是一种忘我的死。所以西方国家的生死教育传递一种信念:个人对生死负责,中国进行的人生观教育则是强化一种政治信仰和抽象的价值观,青少年学生难以在这样的教育中体验到与生死有关的情绪,在生命成长中感到诸多困惑。所以,生死教育应从生命的历程,从生死的具体问题出发,由此而进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才可能具有实效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使得现代的丧葬礼仪相互之间越来越接近,从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中西合璧”。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使得现代的丧葬礼仪相互之间越来越接近,从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中西合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