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生礼俗
礼是什么?一谈到礼,大家马上会想到哪些内容?
答案可能是待人接物的礼貌谦让,各种繁琐的礼节规矩,还有五四运动以来批判的“吃人的礼教”,等等等等。通常而言,我们对礼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样态度:一方面,我们对现代礼仪,我们格外重视,如接见外宾、西餐仪式等等,上车时要让人先进,进电梯要自己先进,认为这是文明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对传统礼仪知之甚少,有人称中国虽号称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实际的记忆却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记忆到清代就不错了,比如我们对电视上的清朝宫廷戏都比较熟悉,又比如我们对战争以后的百年耻辱刻骨铭心。至于明朝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一般中国人其实已经毫无概念。也正因为知之甚少,我们对传统礼仪的态度几乎完全是负面的,从评价看,常常是一言以蔽之,“吃人的礼教”,认为束缚人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就是我们全部的传统。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无处不在。《中庸》有言:“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中,礼仪实际上包罗万象詹姆斯轮休,其影响远远不止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礼貌”、“礼节”。我们的政治统治的艺术、我们的文化、我们为人处世的谦逊
、含蓄,几乎无不与礼仪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礼仪到底是什么?
礼仪是一种文化——“中国礼仪之争”,自17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一场持续300
余年的中西方世界围绕祭孔、祭祖是否偶像崇拜的文化争议。
礼仪是一种制度——这是一种治国的艺术,是一种区别的制度。《礼记》说:“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礼记•经解》又说:“故朝观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电脑不能关机是什么原因
礼与法制的关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公制礼作乐,是将礼作为一种国家法制在用心构造的。正因为礼、法关系密切,因此才有亲亲、尊尊的法律,“子不告父,妻不告夫”。
礼与道德的关系——孔子的思想中,腿骨“克己复礼”是根本的社会思想,建立礼治的理想社会。
孔子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兴复周公时候的礼,重建一种社会秩序。他对礼的思考追问,才有了“仁”。这既是天性,就像鸟还知道反哺,人更应该知道孝,知道诚信;这也是对君子、对士大夫、对诸侯、对天子等统治者的根本的要求。所以孔子的仁学是为他的礼治服务的,因此他十分强调礼,强调秩序,强调礼的教化。所以当他的学生子贡很可惜那典礼上用作祭品的羊,孔子便责备他:“尔爱其羊,吾爱其礼。”在他看来,礼不仅仅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同时也是一种生活艺术,是一种道德实践,也是一种教化实践
的确,生活和实践,恰恰是我们在理解传统礼仪时必须关注的一点。从礼本意的解释上来看,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说:“礼,履也。”丧葬礼仪履,是鞋,是走,不是虚文,而是践履,是活生生的实践。
近代“文化怪杰”(也有人称为“晚清第一名士”)辜鸿铭(18671928)就说:“礼不是一种排练的仪式,而是活生生的文化。”关于辜鸿铭,我们往往习惯强调他陈腐落伍的一面,比如他喜好女人小脚,甚至有人讽刺他喜欢嗅女人的小脚,并因此激发他创作的欲望。也有人讽刺他脑后的小辫子,据说他第一次走上北京大学讲台时,教室里的学生全部哄堂大笑,但辜鸿铭只说了一句话,聪明的北大学生就立刻安静佩服起来,他说:“你们只看见我
头上有形的辫子,却看不见你们自己心中无形的辫子。”辜鸿铭是有资格这样来教训北大学生的先生,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其偏爱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学贯中西,对西方文化极其熟悉的人。他的许多著作都用外文创作,而且成为外语世界的畅销书,成为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生在南洋(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外国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学在西洋(他被他父亲工作的橡胶园主人、一位英国人收为义子,十岁时就被带到英国读书。临行前,父亲对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等名校求学,游历了欧洲,并精通英、法、德、希腊等9种语言。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张之洞幕府洋务,后在北洋政府任职)。人们往往忽略,辜鸿铭是在异常艰难的窘境下,依然坚持对东方文化的捍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
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英国作家毛姆(《人性的枷锁》)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印度诗人泰戈尔、日本首相、俄国皇储都登门
所以对于他人,我们应该学习陈寅恪先生在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态度:具“了解之同情”,要先设身处地的真正了解,且慢随意地针砭批评。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观点】
——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不朽的
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要获得自由、真正的自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循规蹈矩,即学会适当的约束自己。(胡适有句话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礼,为中国文明的精髓。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的礼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礼貌
中国传统的礼仪实践,在国家层面上可以分为五种,故习称“五礼”,具体如下:
吉礼:祭祀的礼仪;比如祭天、祭地、祭祀泰山等
凶礼:对死丧的凭吊和对灾祸的慰藉、帮助;
宾礼:朝会等社会交际中的礼仪;
军礼:征伐或演练等军事活动中的仪礼;
嘉礼:日常生活中婚冠庆贺宴饮往来礼仪。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人生礼俗,即民俗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人生礼仪,这是一般人生活中的礼仪实践。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重要阶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个人必须接受与其地位、职责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确定人们的身份、角及与之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的过程。人生礼俗就是整个人生历程的实际见证和标志。
[日]祖父江孝男等《文化人类学事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人的一生就像竹子,其过程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许多‘节’,表示着其阶段性的特征。人生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人就是在具备某些条件时,通过一个个‘人生之节’,发育成长,走向终点的。”
人的一生就是个体生命 不断“文化化”(enculturation)、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期间也宛如竹子一样,有许多的“节”。如毕业典礼标记着一个学生学业的结束和完成。
人生礼俗的基本功能:
1、标记功能
礼俗具有明显的标记功能。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仪式活动,是为了标记人的不同的生活阶段。例如,在中国古代,幼年时期的男女都不结发,多为垂发。到了一定阶段,女子要行“笄礼”,即用簪子把头发盘起来。笄礼是女性进入成年时期的标志,也就是说可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此后,如果女性已经订婚,那就还要系缨。缨是一种五丝绳,凡女子许嫁,都用它来束发,以表示确定了婚配的人家。到了成婚之日,这条丝绳须由新郎亲手取下,标志女性已成为人妇。(参见《中国风俗大辞典》)。现代婚礼,还有结婚戒指等礼俗。
2、社会功能
在仪式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在社会中角的转换。如成年礼的功能实际上是使一个人告别自己的童年时代,而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还可以说是从一个“无性”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有性”世界的过程。因此成年礼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使一个人的身份通过仪式活动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可以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又如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在很大程度上说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生者。人们举行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以及通过穿插
于其中的饮食、服饰、祭祀等活动,都是为了通过丧葬礼仪重新强化和整理家族或宗族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并期待社会的认可。家族中的人身份不同,在丧葬里扮演的角也不同,为亲人守孝的时间也不同,有三年的,有三个月,有几日的。
3、心理功能
人生礼仪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在协助人们实现角转换的同时,实现心理转换,安抚人们在角转换过程时期不安的心理状态。例如,在中国很多地方,新娘子出嫁时要唱《哭嫁歌》。在四川宜宾地区,一套《哭嫁歌》主要包括女儿开口哭、娘哭女、哭爹娘、哭弟弟、哭外公外婆、哭舅舅、哭哥嫂、骂媒等等。《哭嫁歌》的内容之一是表达女儿与父母、亲人之间难分难舍的亲情,以及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母亲对女儿出嫁以后的告诫,比如“对公婆要恭敬,对小姑要细心,妯娌之间要和气”,表达了父母对女儿角变换的担心。  中国有句俗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结婚,对女性与其家庭来说,就是一种生离死别。女性出嫁时,心理活动很复杂,既有对父母的依恋感激,又有对未来的担忧恐惧。《哭嫁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情绪宣泄的一种途径,帮助女性完成心理转换。
在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俗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诞生礼、成人礼、婚礼、丧葬礼等。
第一节 诞生礼
诞生礼是个体人生的开端礼。一个婴儿的出生,只有通过为其举行的诞生礼,才由生物的存在获得社会的意义,为家庭、为亲属所认可。从我国重视子嗣的实际情况看,诞生礼包括婴儿出生之前及后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礼俗活动,大体可分为求子礼俗、孕期礼俗和贺诞礼俗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贺诞礼俗最为重要。
一、求子礼俗
农业文明,宗法社会:多子多福(黄宏小品《超生游击队》,98洪水冲出许多逃生黑户,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不孝有三(一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如父当官,怂恿贪污;二是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不能孝养;三是不娶无子,绝其祖祀。),无后为大
王二小读后感——“送子观音”
——“麒麟送子”
湖南长沙,元宵舞龙灯活动送子。当龙灯到达家门时,请求龙身绕妇人一次,又让男孩骑在龙身上,在堂前绕圈,称作“麒麟送子”。后以该图案刺绣或剪纸送妇人,表示“早得贵子”。(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天穿节”摸石求子
《岁时广记》卷一记载:“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饵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天穿节至今仍在四川等一带流行,时间不一,有的在正月初七、十九、二十等,一般以正月二十为多。这是信仰女娲遗风。女娲为人之母,司生殖,又曾经炼石补天。天穿节摸石求子,由此而来。
   
二、孕期礼俗
孕妇禁忌:忌食生姜,以免孩子多指;忌食兔肉,以免孩子豁唇;忌食公鸡,以免孩子夜啼;忌食螃蟹,以免胎横难产。——反映处过去对孕妇流产、难产及生残缺儿等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但某些禁忌有合理性,比如少去公共场所,少登高爬楼梯等。
怎么删除空白行孕期馈送:各地在产期临近时有催生习俗。如杭州旧时送催生礼时要携带一具笙,吹着进门,以“吹笙”寓意“催生”。
三、贺诞礼俗
1、产妇“坐月子”:产妇在生产的一个月内不能做事、不能出门,精心调养。
“产翁制”,模拟生育,产翁坐褥。丈夫代替产妻坐月子,假装疼痛,受人护理。
屈原《楚辞·天问》:伯禹愎(腹)鲧,夫何以变化?
《太平广记》:南方有獠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
人类学家认为产翁制是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标志。男人借此表示:生孩子的是我,孩子要随我的姓。也有人认为是巫术风俗,以保孩子平安。
2、“洗三”——生命的降生礼俗
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称为“洗三”或“三朝”。这是家庭庆贺增添人丁的仪式,也是
标志新生儿降临的人生大礼。洗三馈送:外婆家及亲朋以红鸡蛋、衣帽、鞋袜等相赠贺,主人家则设酒款待,共吃红鸡蛋。 宋《梦粱录》记载:三日,女家送冠花、彩缎、鹅蛋,以金银缸儿盛油蜜,顿于盘中……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