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仪>河南工程学院是几本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第一篇: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颜、礼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究其根源,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关键词 丧葬文化 中西文化 差异
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宗教文化不同
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根据宗教礼仪,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从它的丧葬仪式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李瓶儿葬礼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更为有趣的是做七七斋时,
首七由和尚念经,二七由道士作法事,三七是和尚念经,四七为喇嘛念经,五七又是道士作法事,六七不念经,七七又由女尼诵经,真是鱼龙混杂,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宗教信仰文化。
2、伦理文化不同
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 “民之本教曰孝”,而且总括
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会招致舆论的谴责,损害个人乃至家族名誉。丧葬礼仪中的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西方的伦理道德观,用著名的伦理学专家黄建中的话来说就是:远西伦理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崇尚自我的价值
取向更加鲜明地突现出来。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除重视的对上帝的尊崇外,没有中国的那种浓重的“孝悌”思想,不是重殓厚葬,而是简丧薄葬,重在安葬灵魂。因此在丧葬礼仪中没有了中国的那些繁文缛节。
童年的趣事作文3.颜文化不同
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而中国则采用白。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系的衣服,男子打黑领带。参加者身着黑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人们需要黑文化来摆脱恐惧(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在中国,丧礼则以白示悼念。据说,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由此,人们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做“白喜事”。因此,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的,孝子的孝服是白的,丧停的房间窗户镜子等都要用白来遮封,祭幛也是白的棉布等,整个丧葬是以白为主调。西方国家白则用于与丧葬完不同气氛的新人的婚礼上,新娘身披白的婚纱,寓意纯情圣洁。现在随着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颜观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人们接受、引进异质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内容。白在西方代表纯洁、圣洁;
以前在中国却是孝服的颜,可现在,青年人拍婚纱照,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也不再有人会大惊失。红在西方人传统观念中是与血腥、淫秽联系起来的,可现在他们身着中国传统的红唐装时,同样的喜盈满面。可以预言,随着汉英语言相互接触、汉英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深入,颜词的这种联想义和象征义的趋同现象将会日益增加,并交互叠合。
4.礼物文化不同
赠送礼物在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礼物交换与赠送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根据各民族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赠送礼物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婚、葬礼等)礼物具有了社会功能。西方国家的葬礼上,亲戚朋友悼念死者,鲜花必不可少,参加葬礼的人,一般都要为死者献唐菖蒲花或白的百合花,以表示哀悼。在中国,丧礼是没有人送鲜花的,一般要送的是白的祭幛,用以表示哀伤。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在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时期,社会文明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对人为操作
的崇尚。他们心目中早早就建立起了这样一个信念:生活中没有什么会先天赋予,一切必须靠人为的进取和造就。人应该努力去揭示世界真相。他们作为个体的人在环境面前是自主的,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能独立影响环境。他们的主创精神使“个人本位”思想得以产生而巩固。中华文化发生的初原期,农业生产劳动始终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世世代代以农为主的民族,客观上便生活于对自然给定性的绝对依赖中,在内心深处相信惟有自然的给予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因此对天意的顺从居主导地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信奉的经典。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环境是不自主的,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无法独立影响环境,只能凭借给定的关联安身立命。传统文化中强大的宿命论彩明显与这种观念一脉相承,这也为迷信提供了有效基础。伦理人际关系走向极端,忠孝礼义、三从四德均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上的中华文化的负面因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使得现代的丧葬礼仪相互之间越来越接近,从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中西合璧”。参考文献:
榨菜蛋花汤[2] 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二篇: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 谢宇晴 学号:*************
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餐饮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接触这种不同的切入点之一。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古老文化的存在体,自然而然的在餐饮之上也有其差异之处。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其独特之处。本文将研究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及两者间的差异作为比较,并发表个人观点关于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评价
黄瓜干怎么做好吃(一)中国餐饮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
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