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9-0231-02
王维,字摩诘,是活跃在盛唐的一位伟大诗人。东坡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谷道“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却说,摩诘,自然为诗,没有雕琢,他亦官亦隐,既有政治谋略,也有冲淡平和,常则真诚待人,偶亦曲意逢迎,八面玲珑的人格魅力外围,始终笼罩着一层薄纱。在中国诗坛史上,可谓一朵久开不败的奇葩。
王维混迹官绅诸王间,活脱地一位深藏不露的政治家,遁形于乡野山林,又俨然一位怡情山水的隐士,与王公贵族交、与乡野田农交、与僧侣道人交,各个人中,都有他的行踪,他是位交友遍及天下的大君子,也是位关照自己内心宁静的摆脱尘世负累的一个单个的人。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多层人格面具的诗人。拨开他的这层层面纱,我们来还原一个真正的王维,一个人格不断成长的王维。
人格面具这个词的本义是为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一特殊角而戴的面具。由同一词源演化而成的词还有person(人,个人)和personality(人格、个性)。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面具的作用与此类似,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也可以被称为顺从原型(C0nformlty a rchetype)。〔1〕王维获得了当时以及后世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因其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与社
会的承认。
作为心理整体,荣格的“自性”指人可以通过反思、通过“个体化”而达到彻悟。通过使本来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一个人就可以与他自己的天性保持更大的和谐。多重人格面具下,王维是怎样不断成长,不断发展自己,健全自我性格,完善为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诗人的呢?
1精英向草根的转身
众所周知,精英,就是把更多眼光放在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上,以及那些能引起当朝者和精英体关注的问题上。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献始兴公》“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2〕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王维早期作品所传递出的,多是雄浑与张扬的风貌。由于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所以他的诗颇能反映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尚和权贵的恶行,也有所抨击。他的前期作品中颇多描写游侠、边塞的诗篇,充溢浪漫豪情,具有岑(参)高(适)诗派那种激昂、雄浑气势,如《少年行》、《从军行》、《燕支行》等,都写得酣畅淋漓,意气昂扬,充满侠义情怀与英雄主义精神,足见一个社会精英的风姿与品行,社会精英,是他当时最显著的人格面具。
晚期,他写了大量的寄居山野与农作之诗。“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田园乐》其四〔3〕,“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田家》〔4〕,带有作者人格面具的理想生活。寄情山水,想往农耕生活,在这些后期诗歌中,随处可见。但是,这些只是王维的一层人格面具,实际上,他却拥有很多田宅,过着庄园主生活,如《田园乐》其六“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5〕的闲适隐逸,才是他真实生活写照。他把自己人格化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怡情农耕。一系列赞美农耕生活的诗,脱离农民真实疾苦,只是一厢情愿的为当时农村生活披上袈裟,戴上了美好的面具。
2世故向率性的回归
从王维交友的阶层来看,维“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6〕可见在王维早期,他始终难以摆脱名利的诱惑,穿梭在各人中,游刃有余。这种世故的处世哲学,带有明显的公关意识。可以这样讲,王维深悟官场厚黑学的奥妙,名哲保身,曲意逢迎。即使在他被安碌山俘为伪官之际,他忠君爱国的人格面具依旧坚固难摘。他不能像乐工雷海清那样仗义执言,宁死不屈。相反,维采取假病这样迂回的手段来保其清白,其间有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7〕正是由于这首诗,使得王维在政治危机中能化险为夷,左右逢源。
维与宁王有交,从其所写《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8〕可窥
王维 送别一二。他可以委婉道出饼师夫妻情在,使座客无敢继者。“王乃归饼师,以终其志。”可见,王维在与显贵交好时,亦有自己的气节与品貌。如若他只是如大多数侍养文人那样,一味附和上意,也不会得到尊重,被诸王奉为上宾。这种刚柔相济的官场权术,实则是一个有谋略的政治家所具备的。
再看王维所写的那颇多的送别诗,足见王维的非同一般的社交能力。他懂得感同身受的力量,因此,获得了很多真挚的友谊。《送杨少府贬彬州》,他深知贬谪之苦,最后结语“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更显忠厚和平,心境更为开阔,先抑后扬的心境,更好地抚慰了友人。他也明白志同道合的威力,因此,他结交很多心向自然佛法的僧侣道人隐士君子。《送张道士归山》“人间若剩住,天上复离”可见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想往。他更通达上流社会的人情世故,所以他一生虽然官途有波折,但终究是曲折攀升。他可以穿梭于各个不同人流人中而不显突兀。他不少送别馈赠诗都是送将军附马少府中丞诸如此类人的,如《送钱少府还蓝田》、《赠裴旻将军》等等。可见,王维确实在礼节交际上,做得风生水起。
王维这层层人格面具,诗人、僧侣、官吏、农民、隐士、友人,无一例外,都扮演的异常到位。他是天生的演员。因为在他人生这场
王维的人格面具与自性觉悟
戈丹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文学界·文化万象
231
··
文学界
大戏中,他已然忘记,何为真何又为假。他处处都显露真诚。从集体意义上讲,他所有的一切面具皆构成了他的人格面具,他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境遇中,以不同的方式从众求同罢了。
3自性整合
王维各种类型的诗歌,最著名的还是他的山水诗。晚期,他怡情山水,虽则仍然恋栈怀禄,但是,更多的则是回归本心的自然之旅。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9〕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说教意味浓。但是,却也可见,王维在自我说服中
的彻悟。他在自性与人格面具间,有着怎样的心理挣扎。他在参佛参悟中,寻求一种宁静。那些浮华背后,不过还是一个静谧的存在,山水之乐与庙堂权术,一阴一阳,一静一动,正是一个矛盾体的两极,王维用自己的自性觉悟,拉扯着两端,使其最终未曾背道,未曾分裂。
佛陀悟道期间所使用的方法是冥思。通过冥思而悟道,就是在“禅定”(samadhj,“三昧”)中“开悟”(satol5)。〔10〕王维的自性觉悟与佛教的精神修炼是平行的。可以这样讲,王维自性觉悟的过程,亦是其自修佛心的过程,最终也实现了“开悟”。
胡元瑞云:“右丞《辋川》诸作,自出机轴,名言两忘,相俱泯。”又云“五言绝,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间桂花落’、‘木末芙蓉花’,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11〕晚年的王维对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不再拥有年轻时的狂热,在卸下仕途的压力与束缚之后,受佛道思想和下层文化的影响,开始步人山水自然,寻求内心的“自由”。后期时,由于诗人过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隐居生活,对现实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闲散态度,他的创作转为以写表现闲适静谧情趣、宣扬佛教禅理的山水田园诗为主。自性不仅仅意味着自己,而是意味着所有的存在……如同道,那是一种心理的整合。〔12〕王维做到了,他获得了心与形的和谐。
“不是我创造我自己,而是我就这样成为我自己”。〔13〕王维就是这样,在多重人格面具下,最终收获自性觉悟,固执地成为了自己。
参考文献
〔1〕(美)霍尔(Hall,C.S.),(美)诺德贝(Nordby,V.J.)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3〕〔4〕〔5〕〔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P85、P257、P211、P258.
〔6〕《新唐书·王维传》卷二百二十,5764页。
〔7〕〔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532页。
〔8〕〔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52页.
〔9〕同上书,158页.
〔10〕刘耀中,李以洪著.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北京市:东方出版社,2004.04.214页.
〔11〕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62页.
〔12〕荣格.荣格作品集第十卷.转化中的文明,463页.
〔13〕荣格.荣格作品集第二卷.心理学与宗教:东方和西方. 259页.
戈丹(1986-),山西永济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界·文化万象232
··
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