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的科普知识素材
冬⾄,是我国农历中⼀个⾮常重要的节⽓,也是⼀个传统节⽇,关于冬⾄,你了解多少?下⾯⼩编为⼤家收集整理了“关于冬⾄的科普知识5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
冬⾄⼩知识1
关于冬天的诗词
问:2020年冬⾄是⼏⽉⼏⽇?
答:2020年12⽉21⽇
冬⾄俗称“冬节”“长⾄节”或“亚岁”等。冬⾄是中国农历中⼀个重要的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个传统节⽇。古时有“冬⾄⼀阳⽣”的说法,就是说从冬⾄这天开始,阳⽓慢慢开始回升。早在⼆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它是⼆⼗四节⽓中最早制订出的⼀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21⾄23⽇。
冬⾄的天⽓现象
民间⼜以冬⾄⽇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俗语说:“冬⾄在⽉头,要冷在年兜(底);冬⾄在⽉尾,要冷在正⽉;冬⾄在⽉中,⽆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俗语也说:“冬⾄⿊,过年疏;冬⾄疏,过年⿊”。(意思是:冬⾄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定晴天,反之,如果冬⾄放晴,过年就会出现⾬雪天⽓)。
冬⾄⽇是⼀年中⽩天时间最短的⼀天。过了冬⾄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天长⼀线。”
另外,冬⾄开始“数九”,冬⾄⽇也就成了“数九”的第⼀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
的,“⼀九、⼆九不出⼿,三九、四九冰上⾛,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九燕来,九九加⼀九耕⽜遍地⾛。”
冬⾄⼩知识2
冬⾄典故1:
过去⽼北京有“冬⾄馄饨夏⾄⾯”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和屯⽒两个⾸领,⼗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于是⽤⾁馅包成⾓⼉,取“浑”与“屯”之⾳,呼作“馄饨”。恨以⾷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这⼀天,在冬⾄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典故2:
吃“捏冻⽿朵”是冬⾄河南⼈吃饺⼦的俗称。缘何有这种⾷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还乡那时适是⼤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他看见南阳⽩河两岸的乡亲⾐不遮体,有不少⼈的⽿朵被冻烂了,⼼⾥⾮常难过,就叫其弟⼦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辣椒和⼀些驱寒药材放置锅⾥煮熟,捞出来剁碎,⽤⾯⽪包成像⽿朵的样⼦,再放下锅⾥煮熟,做成⼀种叫“驱寒矫⽿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后,乡亲们的⽿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朵”此种习俗。以后⼈们称它为“饺⼦,也有的称它为“扁⾷”和“烫⾯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的饺⼦不冻⼈。
冬⾄⼩知识3
冬⾄诗词(⼀):⼩⾄
(唐)杜甫
天时⼈事⽇相催,冬⾄阳⽣春⼜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且覆掌中杯。
冬⾄诗词(⼆):冬⾄
(唐)杜甫
年年⾄⽇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
江上形容吾独⽼,天边风俗⾃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朝来散紫宸。⼼折此时⽆⼀⼨,路迷何处望三秦?冬⾄诗词(三):邯郸冬⾄夜
(唐)⽩居易
邯郸驿⾥逢冬⾄,抱膝灯前影伴⾝。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冬⾄诗词(四):⾟⾣冬⾄
(宋)陆游
今⽇⽇南⾄,吾门⽅寂然。
家贫轻过节,⾝⽼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诗词(五):冬⾄感怀
(宋)梅尧⾂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古九泉死,靡随新阳⽣。
禀命异草⽊,彼将羡勾萌。
⼈实嗣其世,⼀衰复⼀荣。
冬⾄诗词(六):冬⾄⽇独游吉祥寺(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湿枯荄。何⼈更似苏夫⼦,不是花时肯独来。冬⾄诗词(七):冬⾄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回。葵影便移长⾄⽇,梅花先趁⼩寒开。⼋神表⽇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欲领春来。冬⾄诗词(⼋):满江红·冬⾄
(宋)范成⼤
寒⾕春⽣,熏叶⽓、⽟筒吹⾕。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痴,终⾮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涯,休拘束。
冬⾄诗词(九):⽔调歌头·冬⾄
(宋)汪宗⾂
候应黄钟动,吹出⽩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雄鸣合凤,九⼨律初裁。
欲识天⼼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先窍,万物旋⽣头⾓,谁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冬⾄诗词(⼗):江城⼦·龙阳观冬⾄作
(元)尹志平
六阴消尽⼀阳⽣。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周流⽆所住,阳数⾜,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形。
返复天机,升降⽉华清。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满,赴蓬瀛。
冬⾄⼩知识4
冬⾄民俗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致天神⼈⿁。”⽬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民的饥饿与死亡。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前后,君⼦安⾝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个“安⾝静体”的节⽇。
祭祀:
冬⾄是祭天祀祖的⽇⼦,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祭天⼤典,百姓在这⼀天要向⽗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典,谓之“冬⾄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样。
冬⾄饮⾷:“天时⼈事⽇相催,冬⾄阳⽣春⼜来”时光匆匆,冬⾄不吃,更待何时?北⽅地区有冬⾄宰⽺,吃饺⼦、吃馄饨的习俗,南⽅地区在这⼀天则有吃冬⾄⽶团、冬⾄长线⾯的习惯。这⾥是否有你家乡的味道?
饺⼦:
谚语云:“⼗⽉⼀,冬⾄到,家家户户吃⽔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的⽿朵被冻烂了,⼼⾥⾮常难过,就叫其弟⼦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辣椒和⼀些驱寒药材放置锅⾥煮熟,捞出来剁碎,⽤⾯⽪包成像⽿朵的样⼦,再放下锅⾥煮熟,做成⼀种叫"驱寒矫⽿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后,乡亲们的⽿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这种习俗。
馄饨:
过去⽼北京有“冬⾄馄饨夏⾄⾯”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和屯⽒两个⾸领,⼗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于是⽤⾁馅包成⾓⼉,取“浑”与“屯”之⾳,呼作“馄饨”。恨以⾷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这⼀天,在冬⾄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
冬⾄吃⽺⾁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祖刘邦在冬⾄这⼀天吃了樊哙煮的⽺⾁,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吃⽺⾁的习俗。现在的⼈们纷纷在冬⾄这⼀天,吃⽺⾁以及各种滋补⾷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的必备⾷品。这是⼀种⽤糯⽶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吃的汤圆⼜叫“冬⾄团”。古⼈有诗云:“家家捣⽶做汤圆,知是明朝冬⾄天。”
南⽅地区民谚云:“冬节⼤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到冬⾄这⼀天⽆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把冬⾄当作团圆节。
江南⽶饭:
在江南⽔乡,有冬⾄之夜全家欢聚⼀堂共吃⾚⾖糯⽶饭的习俗。相传,共⼯⽒有不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这⼀天,死后变成疫⿁,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最怕⾚⾖,于是,⼈们就在冬⾄这⼀天煮吃⾚⾖饭,⽤以驱避疫⿁,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如⼤年”。传统的姑苏⼈家,会在冬⾄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种⽶酒,加⼊桂花酿造,⾹⽓宜⼈。姑苏百姓在冬⾄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卤⽺⾁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对⽣活的⼀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糍:
⿇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的传统⼩吃、福建⼈祭祀时的供品。⿇滋阴⼲后蒸、煎、⽕烤、砂炒皆宜。⿇糍⾹甜可⼝,⾷后耐饿,有着甜、滑的⼝感,且软韧、微冰。成品⾊泽鲜⽩,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糯⽶粉捏成鸡、鸭、龟、猪、⽜、⽺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蒸笼分层蒸成,⽤以祭祖,以⽰不忘⽼祖宗。
冬⾄⼩知识5
“天时⼈事⽇相催,冬⾄阳⽣春⼜来。”《中国天⽂年历》显⽰,2017年12⽉22⽇(星期五)0点28分,将迎来⼆⼗四节⽓中的冬⾄。
民俗专家表⽰,冬⾄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古代民间有“冬⾄⼤如年”之说,其节⽇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化遗产。
阴极之⾄,阳⽓始⽣,⽇南⾄,⽇短之⾄,⽇影长之⾄,故⽈“冬⾄”。“冬⾄⼤如年”,冬⾄⼜被称为“亚岁”,⼀是说明年关将近,余⽇不多;⼆是表⽰冬⾄的重要性,意思是仅亚于过年。
“吃了冬⾄⾯,⼀天长⼀线。”冬⾄⽇是⼀年中⽩天时间最短的⼀天。过了冬⾄以后,⽩天逐渐变长。
冬⾄⽇是“数九”的第⼀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九、⼆九不出⼿,三九、四九冰上⾛,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九耕⽜遍地⾛。”
冬⾄起源:早在⼆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它是⼆⼗四节⽓中最早制订出的⼀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个传统节⽇。殷周时期,规定冬⾄前⼀天为岁终之⽇,冬⾄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直排在24个节⽓的⾸位,称之为“亚岁”。
⼈们最初过冬⾄节是为了庆祝新的⼀年的到来。古⼈认为⾃冬⾄起,天地阳⽓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个循环开始,是⼤吉之⽇。因此,后来⼀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把冬⾄作为节⽇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