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春社古诗
明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即是中国传统节日春社,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龙抬头。我们今天介绍春社,明天介绍龙抬头。春社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目前中国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日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 春社醉归图,南宋画家李唐
与中国诸多祭祀类传统节日一样,根据主办方的不同,春社分为官社和民社。官社庄重肃穆,
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是民间不可多得的热闹节日。“社会”一词即起源于民社时的聚会活动。
春社一般与“秋社”合称为“社日”,历来有“春祈秋报”的说法。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现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庙即是社日祭社时的遗存。
日期
在先秦时期,春社的日期通过“占卜”的方式来确定,并没有固定的日期,在汉、晋时,仍未完全固定,如晋嵇含在《社赋序》中记载:“有汉卜日丙午,魏氏释丁未,至于大晋则社孟月之酉日,各因其行运。”
在汉代,春社至少有两个日期,即丙午和壬辰日,而之后的三国和晋朝,也有各自的春社日。不过,唐朝之后,春社日的日期开始固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之所以设在戊日,是因为在天干中,戊己属于中央,五行属于土。
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计算,春社日期大约在立春后的第41天至第50天,公历的3月16日至27日之间,约在春分(公历3月20日或21日)前后。
怀念母亲的诗此外,关于春社日的日期,在民间还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历史
【起源三代】
“社”在古代指司土地之神,如《说文》云:“社,地主也。”在上古时期,中国的主要食物获取方式由渔猎、畜牧开始转为以农耕为主,人们渐渐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开始崇拜土地,因此将土地人格化,于是就诞生了“社神”,而当时的统治者和人民开始祭祀社神,在甲骨文中就有描述祭社的文字:“己亥卜,贞王侑石在麓北东,乍邑之。”“王侑石”指商王筑邑时的祭社之举。
随后这一行为渐渐发展成后来的春社。因此春社自社神诞生以来,就开始存在,具体时间约在父系氏族社会晚期。
一般认为,当时祭社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祈求好收成、祈雨求晴、祈求消灾、娱神娱人、婚恋求子、赢得战争胜利。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祭社的祭祀对象除了土地神之外,还有五谷之神(即“稷”)。
在先秦时,春社时间较长,春季时对于土地的祭祀都可以称之为春社。当时的春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用来祭祀土地和祖先,另一部分则是更重娱乐的春嬉(又称桑社、桑林、桑台、春台)。《诗经》中有描写祭社时的热闹场面: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诗经·小雅·甫田》节选
在战国以前,社腊是当时唯一的节令,秦昭王某次生病后痊愈,“杀牛塞祷”,但被公孙衍以“非社腊之时也”为由劝阻:
秦襄王病,百姓为之祷;病愈,杀牛塞祷。郎中阎遏、公孙衍出见之,曰:'非社腊之时也,奚自杀牛而祠社?’怪而问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说二》
当时对“社”的祭祀活动,按主办方的不同,可以分为“大社”(王为姓立社)、“国社”(诸侯为百姓立社)、“侯社”(诸侯自立社)、“置设”(大夫以下成立社)。这些由各级官府主持祭祀的社祭,通常被称为官社。官社在祭社时有一套完整的礼仪。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的设置开始根据行政单位和行政区划来确定,并逐渐演变成由民间自
由组织的“里社”。里社通常被称为民社。这种组织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参与社会的热情,促使民间社祭具有了很强的社会化功能,并最终实现了社祭的节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