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虽迟犹可绿,春晖再好不堪赊。同题第28期诗评
怀念母亲的诗王梦华读彭荔卡《清明心祭》有感
彭荔卡
七律·清明心祭
似雾如漪又若风,
依稀耳畔母叮咛。
柳丝摇软檐边泪,
樱瓣飘红水上萍。
天不展眉深巷冷,
梦常祈月故乡明。
心经一束吟昏晓,
报与春晖杜宇声。
彭荔卡老师的诗,温婉清丽,深受诗友们的喜欢,今天看到老师的新作《七律·清明心祭》,尤觉哀婉凄切,赤心拳拳,因此写了这篇解读,愿与诗友们分享。此篇解读,不敢“力求准确”,只是“仁者见仁”,能表达出自己的点滴感受就好。
这是一首怀念母亲的诗,整篇情悲意婉、真切感人,起承转合间,把思念之情挥洒的淋漓尽致。
“似雾如漪又若风”,仅仅一句,便抓住了我。这是在描述什么?如此缥缈,却又如此真切,紧接着第二句给出了答案:是母亲的叮咛。“似雾如漪又若风”,“似雾”言其浓,“如漪”言其绵,“若风”言其“犹在耳”般的真实,这是最形象的比喻,最真切的感受。四月初,塞北的风是柔的,像一缕缕母爱,缠绕着,牵绊着;但是四月的风,又有几丝凉意,那就是作者内心的丝丝悲伤。所以,此诗起笔不凡,就题直起,没有丝毫的拖沓和浪费,此种起法,作者必须具充沛之情感,写诗时激情澎湃,不可遏止,否则起句突兀,后面承接不上,有碍通篇圆融浑化。
另外,在以前的诗句中,表达母爱的方式有很多,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这是写母亲的盼归之情;“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这是写母亲的疼爱之情;“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这是写母亲的思念之情。而彭荔卡老师却另辟蹊径,写“叮咛”。这正是作者运用独到的手法描述不同的个人经历。想当年,风华正茂的江南女子孤身一人来到塞北大漠,这怎会不让慈母惦念、担心、牵肠挂肚呢?临别时,所有的情感都通过一种方式释放出来,那就是“叮嘱”。心有千般念,万语犹嫌缺,慈母的叮嘱,在作者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与冲击,这便是思念母亲时,为什么首先进入脑海的就是“叮嘱”的缘故。
首联起、承写思念,颔联、颈联跟进,铺开来写因思念而产生的伤悲:“柳丝摇软檐边泪”, “摇软”乃是精彩之处,柳丝在风中摇着,绵软的;雨在檐边滴着,轻柔的。此种柔软,正是作者心中的柔软,而“檐边泪”,却是用檐边滴雨,来暗合作者的心中滴泪,是悲伤的婉约写照。而古诗中,柳是别离的代名词,更是凄苦的代名词,所以柳的出现,更增加了一份悲情彩。“樱瓣飘红水上萍”,樱瓣、萍,都是无助、飘零的写照,借此物象,来呈现作者失去母爱的那种无依、无靠、无根的失落感,可谓是淋漓尽致矣。
“天不展眉深巷冷”,“天不展眉”这是天也知我愁、知我怨、知我悲、知我思。思念与悲愁本就很浓很浓,在这种“天不展眉”的阴郁气氛中,思念与悲愁更加泛滥、更加不可收了。这种反复的渲染下,使人感到思念与悲伤已经达到了极致。“梦常祈月故乡明”,远离家乡,游子在外,怎么会不想家呢?不想念亲人呢?“祈月故乡明”,一个层面表达的是:作者的美好心愿,愿家乡风调雨顺、天朗人安;另一个层面表达的是:虽说天各一方,但还是可以通过浩浩明月,与亲人共赏共思的,这也是对苏轼之词“千里共婵娟”的巧妙化用。
“心经一束吟昏晓”,此句是律诗谋篇布局中起承转合的关键之处:转。从手法来讲,转得既要出其不意,又不能毫无关联。此中的“心经”,可以不仅仅理解为佛教的《心经》,而是作者内心的禅意,一种对母亲的追忆、思念和祝愿。“吟昏晓”,便是日夜吟诵了,表达一种念念不忘的情怀,可见对母亲思念之情的绵长、厚重。
“报与春晖杜宇声”,“春晖”,一方面指春日的阳光,如“花卉正浓风日好,今年已不负春晖”,而此处是另一方面,指母爱、母恩,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恩浩荡,若春晖之厚重,若春晖之普度,春晖所至,无江不开、无草不翠、无枝不发、无花不艳,母爱也是如此,在母亲的呵护下,无体不暖、无食不美、无心不欢、无情不眷。所以对于母恩,
要常常追忆、咀嚼,更重要的是要去报答,这正是合句成功之所在。此句升华得非常好,“报春晖”,不仅是作者应持的态度,更是全民族应持的态度。“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在创作手法上,可以看出该诗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炼句
作者非常注意炼句。学诗当由炼句始。而炼句,则在变日常语言而为语序错综、结构特殊的诗化句式。诗化的句式,就是诗中能够出彩的句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技巧,如语序的错综、成分的省略和十字格,作者在首联和尾联运用的都是十字格。十字格使首联起承连贯紧凑、干净利落;使尾联一气直下,更增添诗的顺畅、雄健之气。
2.对仗
颔联:柳丝摇软檐边泪,樱瓣飘红水上萍。
颈联:天不展眉深巷冷,梦常祈月故乡明。
从对仗角度讲,颔联和颈联对仗都十分工稳,如:“柳丝”“樱瓣”,“摇软”“飘红”,“檐边泪”“水上萍”,“天”“梦”,“展眉”“祈月”,“深巷冷”“故乡明”。它们的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即便是从诗中抽出来,也是极好的对联。
3.用典
诗中两处用典,“祈月故乡明”句,化用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报与春晖”句,借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处用典,起到了言简意赅,意在言外,不用直述其事,以典故作为比喻的特点,以故事的内涵或借先哲的诗句道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感情,使读者在联想中回味。
4.通感
“柳丝摇软檐边泪”,这就是视觉与触觉的转换,使语境更美,诗意更浓。
这是一首怀念母亲的诗,全诗没有一句直言思念,但每一句都是在写思念,没有一句直言悲伤,但句句都呈现着悲伤,这就是写诗的最高境界,言在诗中,意在诗外。
郭洪庆
读刘英明《清明告先父》有感
刘英明
七律·清明告先父(平水韵)
十载离分各一涯,
纵然羽化岂如家。
儿思故土烧冥纸,
汝卧黄泉闻浪花。
芳草虽迟犹可绿,
春晖再好不堪赊。
莫询洒酒焚香妪,
那是形单影只妈。
《春江花月夜》的绕梁余音刚刚散去,清明雨的哀愁却又漫延开来。梨花风起正清明,细雨淋湿了凌乱思绪,在这样一个寄托哀思的时节,又如何能少了诗家的身影。
刘英明老师是大庆诗词界前辈,诗词功底深厚,虽未谋面,但亦印象深刻。英明老师的这首《清明告先父》打动了我,细读这首诗,感同身受,自己稍有平静的心绪再起涟漪,对近年刚刚离去的岳父有了更深的缅怀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