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秋节的别称很多,这也从⼀个侧⾯反映了其丰富的⽂化内涵。中秋节别称有⽉⼣、秋节、仲秋节、⼋⽉节、⼋⽉会、追⽉节、玩⽉节、拜⽉节、⼥⼉节、团圆节等。下⾯是整理发布的《中秋节⼜叫什么节⼗⼤别称介绍》,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篇⼀
  1、仲秋节
  ⼋⽉⼗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叫“仲秋节”。
  2、⼋⽉节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莫过于⼋⽉节(⼋⽉⼗五⾄⼆⼗⽇)。节⽇的头天,全族⽼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的地坪上。据说,青年男⼥的歌舞活动⼀直延续到节⽇的最后⼀天。
  3、⼥⼉节
  民间拜⽉,每当圆⽉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光陈设⾹案,按习俗多为全家妇⼥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不祭灶”的谚语,所以⼜把中秋节叫做⼥⼉节。
  4、兔爷
  ⽼北京中秋节祭⽉有供兔爷的习俗,京城⾥的⽼少爷们⼉也把这天叫做“兔爷节”。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崇⽂门外花市⼤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爷的⽼窝,⼀到农历⼋⽉,买兔爷的⼈们便络绎不绝。
  5、⽉⼣
  古⼈以仲春⼆⽉⼗五⽇为“花朝”,与之相应,⼜称仲秋⼋⽉⼗五⽇为“⽉⼣”,⼋⽉⼗五的⽉亮⽐其他⼏个⽉的满⽉更圆,更明亮,这也是叫“⽉⼣”的原因之⼀。
  6、玩⽉节
  是⽇,古代有⽉下游玩、设宴赏⽉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节”。北宋孟元⽼《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孩都不肯睡,“闾⾥⼉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于通晓。”
  7、拜⽉节
  我国⼈民在古代就有“秋暮⼣⽉”的习俗。⼣⽉,即祭拜⽉神。相传古代齐国丑⼥⽆盐,幼年时曾虔诚拜⽉,长⼤后,以超品德⼊宫,但未被宠幸。某年⼋⽉⼗五赏⽉,天⼦在⽉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
众,后⽴她为皇后,中秋拜⽉由此⽽来。⽉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拜⽉,愿“貌似嫦娥,⾯如皓⽉”。
  8、⼋⽉会
  ⼋⽉会亦称“调声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流⾏于海南省儋州市。每年农历⼋⽉⼗五举⾏。这天,种植男⼥青年汇集镇上,互赠⾹糕、⽉饼、花⼱、彩扇、背⼼等。成结队,川流过市。晚上拥出村⼝。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规模盛⼤的调声对歌活动。
  9、追⽉节
  有些地⽅将中秋节定在⼋⽉⼗六,如宁波、台州、⾈⼭,这与⽅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的袭击⽽改“正⽉⼗四为元宵、⼋⽉⼗六为中秋”有关。这天狂欢,被称为“追⽉”。
  10、团圆节
  中秋之夜,明⽉当空,清辉洒满⼤地,⼈们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五作为亲⼈团聚的⽇⼦,因此,中秋节⼜被称为“团圆节”。
篇⼆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
  因节期在⼋⽉⼗五,所以称“⼋⽉节”、“⼋⽉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进⾏的,所以⼜俗称“⽉节”“⽉⼣”;中秋节⽉亮圆满,象征团圆,因⽽⼜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称⽉⼣、秋节、仲秋节、⼋⽉节、⼋⽉会、追⽉节、玩⽉节、拜⽉节、⼥⼉节。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五谓中秋,民间以⽉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五祭⽉,其饼必圆,分⽠必⽛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必返夫家,⽈团圆节也”。
  中秋节⾃古便有祭⽉、赏⽉、拜⽉、吃⽉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之圆兆⼈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珍贵的⽂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传统节⽇。
仲秋节  受中华⽂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华侨的传统节⽇。⾃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
篇三
  吃⽉饼是传统,仲秋节⼜叫做⽉⼣、秋节、⼋⽉节、⼋⽉会、追⽉节、玩⽉节、拜⽉节、⼥⼉节或团
圆节。
  满⽉形的⽉饼也跟⼗五的圆⽉⼀样象征着⼤团圆,⼈们把它当作节⽇⾷品,⾷⽤或⽤它祭⽉,取团圆之意,⼋⽉⼗五吃⽉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种古⽼⽽⼜⾮常有意义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