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中的人面桃花美女和诗人是怎样一种关系?
谢谢邀请
先把整首诗发出来吧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到底是匆匆偶遇,擦肩而过,还是互诉衷情,两情相悦,我们已不得而知。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古诗先假设前者,崔护考试落第,自然心情欠佳,不仅觉得有愧家乡父老,应该也对自己也有些失望吧,茫着走在长安南郊,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两点:
传说的中的乐游原就在长安南郊,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
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唐代“女生”的地位是很高的,太祖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三妹之一,这三妹我就不具体介绍了,总之都是胡人血统,而整个唐代,从武则天到太平公主,那可是“女生”超级强悍的一代,“女生”随便出来游玩在那个全民都很彪悍的时代是很正常的,何况是国都长安。
富家女也好,皇室女也好,哪怕是平常百姓家的女子,那也是长安女子,在乐游原上飘然而过,留下一个绝美的画面——人面桃花长留诗人心中,似乎也算合情合理。当然这个南庄也
可能不在乐游原,总之,这种解释还说得过去。至于后面两句有人解释成重寻不遇,我倒觉得作者的目的未必是寻,只是时隔一年,想起曾经那个绝美的画面,一时有感而发。
当然,假如不是这样,去年的佳人已与作者两情相悦,这还得提起那个彪悍的年代,“女生”主动都有可能,而且面对的一个有才华、可能也有美貌的年轻小伙儿,读到此处的“女生”你们想怎么主动出击应该心中有数吧!于是我们的小伙儿被征服了,当然,这也说明对方不是“如花”,却也似玉。总之,二人产生了纯真的“友谊”也好,美丽的爱情也好,用清代大才子的话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崔护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这场初见吧。
但故事没有像小朋友们听到的童话一样美好,王子和公主没有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现实
中的才子和佳人分开了,原因我们就没必要猜测了,也许是我们的才子考试没发挥好有关吧,总之,等第二年再来,发生了变故……那变故是什么呢?如果想到佳人已不在人世,这首诗不知不觉悲从中来。当然也许之前的分手也可能是因矛盾吵架而分手,那这里的感慨就有种“此情”只能“成追忆”,最终不过“已惘然”的感觉。当然,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性,两人其实已经结婚了,上次相遇之后,两个就远走高飞,第二年回来,可能有别的事,重游故地,思念家中的妻子,有感而发……可能性很多。
很多人把这首诗理解成很无奈甚至悲哀或者什么,总之是负面情绪很强烈,但其他我觉得很多诗句,特别是这样有点类似于李商隐的那些无题或准无题,似乎不应该有肯定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也可能经历不同的“初见”“和“分离”,这首诗可以得到的已知条件如此少, 为何不给它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呢?那样是否更加美好,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