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结局和影响;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分析不同时期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掌握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情况;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述张謇创办实业的历程,引导学生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学生自主编排小品,通过扮演不同角,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在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使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业家张謇;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原因。
【新课导入】
《大染坊》是一部反映中国民族企业自强不息的电视剧。通过陈寿亭这样一位来自底层社会的民族工业家,在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智慧、民间文化、民间生存哲学,书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的发展历程,透视了一代中国人“强国梦”的诞生
与破灭。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状况。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投影素材并展示大生纱厂的图片:
大生纱厂
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为什么这样引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是张謇,是五年前夺魁的状元。那时,中国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八年级上册历史士vanilla是什么意思”中的极品,最受人们的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士大夫们看不起的“末业”。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怎能不引起轰动呢?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当时投资办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许多人都赔了血本,不敢再提办厂之事,张謇却反其道而行之,难道他这个状元在办实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人们将信将疑。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素材,并阅读教材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目内容,从中出有效信息,并分析张謇为什么要爱心背景图 弃官从商,开办实业。
学生讨论回答:
(1)张謇是清末状元,江苏南通人。
(2)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开始创办企业。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教师提问: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张謇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
教师提问:大生纱厂等民族工业在什么时期发展最快?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教师提问:那么,后来情况如何呢?
sunny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教师引导:大生纱厂终因收不抵支被吞并,这说明了什么?要想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以健康发展,首先要求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民族企业要想健康发展,需要有国家独立、民族独立作为保障。
教师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1页内容,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的特征是什么?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教师呈现下面图片,并提出问题:
图片数据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显著,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投影:
(1) 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起到了一定作用。
(4)“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
◆思维拓展
结合该目的学习,想一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建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工业才能真正发展。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交通工具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
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中国古人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牛车和木船等。弊端是浪费人力,运力有限等。
播放投影“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模型”及《近代中国铁路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线电报,后来又出现了电话。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同时,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秋收冬藏新生事物并没有普及到全国范围内。
用溥仪照片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溥仪为何剪短发、穿西装?
学生猜测:蓄辫是满族的传统,剪辫易服是因为溥仪与封建习俗决裂;出于个人爱好;受到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等等。
教师引导:这种现象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后,在中国出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民主观念的传入,这相对于封建专制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那么,当时的民主都包含哪些内容?和现今所倡导的民主又有哪些联系?前后之间有着怎样的传承?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指导学生欣赏由本班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短剧《体验民主》,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1.从短剧中看,中华国民政府当时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2.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
3.从这些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通过这个短剧,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历史短剧:《体验民主》。
扮演者:孙中山:××× 老盐商:××× 卫兵:××× 旁白:×××
道具: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只手杖、一袭长袍、一个礼帽、一套中山装、假胡须及辫子。
旁白:(1912年1月2日)昨天,孙中山先生刚刚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在中国可是第一次,废除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中国再也没有“至高无上”的皇帝了。
场景:南京市大总统府。
盐商:(拄手杖上场)老汉我姓孙,名昊奇,今年八十有二了,和盐打了一辈子交道。做这食盐的买卖可不一般。从古到今,盐业大多是官家专办,所以啊,我是看了一辈子当官的脸,话不敢多说,事不敢多做,这人欺人的社会竟然还有改变的一天!这不,听说这中华
民国提倡民主,说什么人人平等,还给了我们商人很多优惠政策,所以啊,我专程从外地赶到南京,就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这大总统是何等的风采。
旁白:大总统到。
孙中山:(上场)你好啊,孙老先生。
盐商:总统大人好,小民叩见总统大人。(边说边放下手杖,准备跪下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孙中山:(急忙把老汉扶住,扶他坐下,亲切地对他说)孙老先生,我们现在是民国时期,再也没有什么“老爷”“大人”了,你可以称呼我为“孙先生”“孙君”。再说,我们还是本家嘛!
盐商:真的吗?我真的可以坐下和您一同谈话?还可以称呼您为先生?您可是大总统啊!
网站设计论文孙中山:总统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
盐商:那么您一辈子都是总统吗?
孙中山:不是的,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中去,和老百姓一样。
盐商:和老百姓一样!(边说边起身,看着孙中山)总统,啊不,孙先生,今天见到您,果真和我以前所见的当官的不一样,真是气宇轩昂,与众不同。您的辫子是放到帽子里了吗?
孙中山:不是的,我的辫子早已剪掉了。现在是中华民国,我们要废除清朝蓄辫的陋习。
盐商:可我的这辫子从出生一直留到现在,剪掉多可惜啊!
孙中山:虽然留的时间长了剪掉会不习惯,但辫子很麻烦,梳洗都不方便,不是吗?
盐商:嗯,您说的对,回头我也剪掉它,应该会清爽一些。您这衣服看起来不错啊,这样式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呢?
孙中山:哦,是这么回事,我觉得这种样式穿着很舒适、方便,并且实用,就让裁缝做了一件,觉得还不错嘛!(边说边展示衣服)
盐商:嗯,是不错,就是不知道在哪儿能买一件,我也穿着回家,省得家里人总说我老土、老封建,我也时髦一次给他们看看。对了,我的曾孙女今年5岁,按惯例到了缠足的年龄了,可他们说现在不允许给女娃缠足了,我就想当面问问您,不缠足的女娃长大还能嫁人吗?
孙中山:当然了,本来缠足就是对女性的歧视,我们应该解放观念,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地位应该平等才对。缠足只会使女孩受到伤害,走路也不稳,精神、肉体都受到伤害。
旁白:孙中山的一席话使老盐商茅塞顿开,在观念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交谈之后,盐商告辞,孙中山派人用车子将他送回旅馆。
盐商:(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教师点评:短剧开始的旁白部分首先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老盐商到南京体验民主”作铺垫。
老盐商的开场白体现了民国成立所带来的商人身份地位的变化。
老盐商与孙中山在着装、称谓、发式、行为以及言谈中的不同,体现出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学生可依此回答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从盐商初见总统的举动中,可看出固有叩拜礼的陋习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仍旧存在;盐商与孙中山的对话,体现了民国时期对于称呼、地位的重新界定,更体现了民主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短剧中分析“民主”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可回答第二个问题,如:见总统不用下跪;可以和总统握手并坐下谈话;总统是人民公仆,总统任职不是终身制,总统离职后与百姓一样;等等。
在指导学生编排的历史短剧中,穿插了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在观看和表演中完成了历史的再现,并在活动中贯穿了主题——民主的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拓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