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
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场景,比如,妈妈着急上班,孩子却磨磨蹭蹭,说自己只想呆在家里玩,不想去幼儿园。妈妈说不可以呆家里,孩子一屁股坐到地板上,放声大哭。再比如家长带孩子去了超市,孩子看到某个喜欢的玩具,撒泼打滚非得让买。但是这周已经没有玩具的预算了。发生这些情况,大部分家长总是急着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告诉孩子必须去幼儿园,或者硬生生把孩子从超市抱走,告诉孩子这周绝对不会再给你买玩具了。
压抑的心情我们急于让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却对背后发生的情绪不理不睬。甚至会直接开口否认孩子的情绪,多大点事儿啊,有什么哭的。这样做直接导致了孩子情商低,缺乏处理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碰到压力时,通常也缺乏变通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呢?有哪些方法和技巧,既能让孩子情绪恢复正常,又能让孩子行为也正确?读完这本书,你将会得到答案。
本书作者约翰·戈特曼,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师眼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十位心理大师之一,与荣格齐名。戈特曼被媒体誉为“婚姻教皇”,著有畅销书《幸福的婚
姻》。不止如此,约翰·戈特曼从事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长达20多年。我们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就是作者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告诉我们,忽视、压抑孩子负面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情商发育。父母应该做孩子的情绪训练师,引导孩子学习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且要从婴儿期起,就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关注,这样孩子才会拥有高情商。
好了,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重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养育模式;接着我们来学习下培养孩子高情商的具体方法,也就是做孩子的情绪训练师;最后,我们来了解下,在使用情绪训练法时,有哪些需要避免的雷区。
2
我们先来看孩子的负面情绪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指责,这背后暴露了什么样的养育模式呢?
生活中,你应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生气,或者难过地哭了,父母不会对这些负面情绪给予任何特殊的关注,认为这些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然后让孩子继续做其它事情。
也可能会做个鬼脸之类逗逗孩子,或者摸摸孩子脑袋,这事就算过去了。当然,也会有一些父母,在生气的孩子面前哈哈大笑,认为孩子生气或哭的样子很可爱。
这类父母,作者称为忽视型父母。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经常视而不见,或者看到了,却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不理智的,没必要把孩子的负面情绪当回事儿忽视型父母认为关注负面情绪,对解决问题,也就是消除让孩子哭泣的根源,也并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认识,就会导致我们太多父母认为情绪没有意义,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然后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能碰到这种场景,比如孩子手里的玩具,被其他小伙伴抢走了,家长可能会帮孩子要回来,也可能会重新买一个,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很少有家长会说,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你很伤心对吗?
父母经常性的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负面情绪,只有每天开心快乐才是正常的,所以会经常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处于对抗状态。同时,也会越来越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既然没人在意,说出来有什么用呢?很多父母发现孩子越来越难沟通,问什么都闭口不答,或者 敷衍了事,说一句轻飘飘的“都挺好的”,就把话题结束了。这是因为父母习惯性地忽略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自然也会逐渐关闭和父
母沟通的大门。
除了忽视型父母,还有压抑型父母。压抑型父母认为眼泪是孩子操控家长的手段,或者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现,所以很难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他们会因为孩子出现消极情绪,而批评、指责孩子。比如说孩子哭了,父母可能会说,有什么好哭的,不要忘了你是小男子汉。或者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威胁恐吓孩子,再闹就揍你。
压抑型父母还认为情绪背后的原因有好坏之分,比如说孩子哭了,原因是想念爸爸,出于“想念”产生的难过,是可以被接受的负面情绪。如果孩子哭了,是因为玩具被妹妹摔坏了。这种情况下的哭,就产生于坏的原因,父母就会批评孩子,可能会说“明明没什么事,有什么好哭的”。
压抑型父母经常批评、指责孩子的负面情绪,这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认为之所以产生消极情绪,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如果自己足够优秀,就不会出现难过、生气等负面感受。另外,父母压制他们正常表达负面情绪,他们会逐渐学会努力隐藏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不表达,才能让自己获得安全,不会被批评和责骂。这样长大的孩子,很难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