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中的“卡夫卡神话”
要:现代主义属于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卡夫卡作为时代的代表,他的成功和不平凡,不在于他在某一艺术方法和审美特征的追求上达到了极致,而在于他对急速变革和逐步形成中的属于整个大时代的美学风貌作了全景式的呈现,创造了卡夫卡式的神话
关键词:现代主义;表现主义;卡夫卡;卡夫卡神话;荒诞
西方现代主义有着和传统文学部同的思想特征和审美倾向。重主观、非理性、反传统是其最基本的思想特征。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主要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全面的异化的现象。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的美学思想史主观表现论。认为文学应该开掘人类的内心世界,写潜意识、性本能、梦幻、变态心理等。它不像传统文学那样忠实于客观世界的细致描绘,而是经常
运用象征、暗示、荒诞和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注重形式上合技巧上的不断创新,打破正统追求先锋,形成新、奇、怪的艺术风格。它并不反映大垄断资产阶级的意志,也不代表无产阶级的愿望,而是一种表达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现状不满的文学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潮,现代主义被广泛的运用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说卡夫卡是一个神话,就其表层以为而言,主要表现为他生前孤寂的遭遇与其生后与日俱增的声誉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个生前仅出版过几个短篇和一些随笔的人,居然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一个悲哀的自认为一切障碍在摧毁我的人,现在却被认为是真正的现代的典范;一个始终对自己的写作状况极度不满意,并欲销毁自己所有手稿的人,其生前所留下的文字今日几乎都已成了经典;一个终生蛰居在布拉格的人,其声名已远播在东西方各国,成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卡夫卡这一匪夷所思的遭际无疑就是二十世纪所出现的一大文化奇迹,名副其实的可称为卡夫卡神话
卡夫卡神话生成的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他自身的独特品性。呐喊是其一生的精神基调,卡夫卡的成功首先应归因于他的时代意识,他适时的感知到时代的思想脉搏,较早的
探析到属于二十世纪或未来的审美信息。在他那个时代或是晚些时候,他把哲学变成了美学,使用间离和陌生化的技巧,借以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启悟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洞察现实,进而向人们提供一条思路,认清自己的可虑的境况。生活往往由于太熟悉而无法看清它,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从某种意义上,卡夫卡所作的就是把人们从当事者推到旁观者的位置。卡夫卡的思维特点以及创作特点,悖谬思维的矛盾美,生命体验的真实美甚至为艺术献身的悲壮美。著名批评家诺·弗莱把卡夫卡称作为富有反讽彩的神话作家,认为他的创作中深藏一种寓言性是一种能够激起读者兴趣的力量。人们常常在为他那明显的悖谬性困惑不已的同时,又强烈的感受到一种直指读者当下的生存状态的深刻的真实性。
错综复杂又个性独特。卡夫卡在认识他第一个女朋友的时候就在一封信中剖析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错综复杂又个性独特,身为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的一员,无家可归的意识是如此的强烈,一个犹太人在寻一个祖国。他同时又是个自传彩很强的作家,凡是重要的人生经验和感受都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到回响。当然如果他有一份称心的工作的话或许还可以弥补以上缺陷,可惜天不随人愿。保险公司的小职员与梦想中的创作的巨大冲突,两种相反的力在撕扯着孤寂的心。这时候,一个温暖的家或许能让他那冰冷的内心得到些许的温存,然
而他还是没有,从小就怕父亲的卡夫卡依旧在恃父的日子过活,母亲的善良和贤惠让她只会服从男权,在家的卡夫卡式压抑的。他曾渴望爱情,为了婚姻他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在七年的时间里先后与两位姑娘订了三次婚,可最终因种种主观原因而失败。他后半生为婚姻问题而斗争中,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悲剧性的爱情插曲,卡夫卡与密伦娜的爱情。卡夫卡的个性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原因的结合,在他的家里,他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误入世界的孤独体验。一个连自己的身份都得不到证明的精神漂泊者,他是不会用正常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误入这个世界的,这样的人必然会感到世界的冰凉和内心的孤寂。在给他一位女友的信中他经常说自己是误入世界的孤独者被置于一个空荡荡的房间。正因为这样,他的那些作为他的内心世界而真实外化的作品的主人公才具有那样鲜明而动人的特征:他们那被抛逐、被毁灭的命运。卡夫卡害怕孤独,但更害怕失去孤独,他为了描写孤独,宁可自己忍受孤独,因此他同时失去了爱情、友情和家庭。他的孤独又个内在的深层原因,创作是他仅仅表达内心需要的一种手段,并无意一定要创立一种新风格或新流派,而内心似乎始终没能如愿以偿,所以他像他笔下的那些饥饿的艺术家一样,艺术上总是不满意,总觉得没有达到最高境界,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很少拿出来发表的原因,甚至晚年的他还出现了一个惊人之举:要把他的所以作品付之一炬,他的毁稿之
念意味着在他的内心里,他这一生连一个精神产儿都没有。
致父亲灵魂磨难的逃犯。阅读卡夫卡的著作,特别是他的书信日记,有一个情绪性的词不时的闯入眼帘:恐惧。纵观他的作品,总令人感到在他的心理空间,有一种笼罩一切、主宰一切的力量,一种不可抵御的威力,它仿佛对你的一切愿望和行动都作了无情的判决,你的反抗和挣扎是无济于事的。
卡夫卡的慑父情结和自审意识。熟悉卡夫卡的人都有一个突出的感觉:他与父亲的关系始终十分紧张,而且在他的创作中有浓重的缩影。在他的致父亲的信中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感情,只是由于害怕,最终连恐惧的情感都没表达出来。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负罪感就像他的恐惧感一样,几乎无处不在。他的负罪感主要来自于他所认为的责任的没有完成,对家庭的叛逆而产生的内疚甚至在争取婚姻中的负疚感。自审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不同于基督教的忏悔,它否认任何偶像的存在,拒绝一切流行的观念和观点,是对人类和自身生存境况的一种独立的审察和思考,因此,它和孤独是形影不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