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的叙事 层叠的境界
作者:高鑫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年第05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对此文的解读也不胜枚举。不过,多数解读把重点都放在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情怀操守之上。此类解读多数采取知人论世的解读策略,即将本文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某种确证,或者说用陶渊明的某种价值观念去推演那个世外桃源。然而,是否还有另外的解读可能呢?
        《桃花源记》具有很强的小说性。其小说性表现为在一个完美的情节链中,精妙地点染环境,并刻画出了人物形象,虚构出有别于当时社会实际的另一重空间。由此,我们尝试从小说性出发对《桃花源记》做出新的美学勘探。
        一、叙事视角营构出秘境的惊诧之美
        在《桃花源记》中,故事开篇部分是从渔夫的角度讲述的。这种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可以将读者强有力地带入一个颇具悬念感的秘境之中。首先,一个渔夫,在溪水上划船而行,
逢桃花林。对一个常年在外捕鱼的人来说,水岸的植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此处的桃花林却让这个渔人甚异之,足见桃花林必有独特之处。在忽逢”“甚异之这两个极具瞬时性的动作之中,读者不由得心生疑窦,并反复细品桃花林之美:其一,这是一片纯粹的桃花林,中无杂树;其二,这还是一片动静相衬的桃花林,棵棵桃树默立于此,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以渔夫的视角叙事,使读者与渔夫一样,对于突至的这片桃花林也顿感惊诧。更妙的地方在于,渔人身上有一种侦探的特质,他显然不满足于眼前的景象,于是他复前行,欲穷其林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不断探秘,不断发现。伴随渔夫行踪的变化,读者也得以移步换景,并逐步打开此间地图。这种探险式的叙事,给读者设下了很强的悬念。可以说,阅读《桃花源记》的快感一点不亚于阅读侦探小说,这与渔夫这个第三人称限知视角是分不开的。
        二、叙事话语呈现出幻境的迷离之美
        《桃花源记》被赋予了一种间离的叙事话语效果。文末如是写道: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前面经由渔人视角的叙事,读者已然相信了桃花源的存在,然而至此处,那种信任
正在销蚀。本已是沿着旧路返回,而且还一一做了标记,但太守按图索骥,却查无此处。陶渊明显然不满足于销蚀信任感,他要做的是瓦解信任感,他随后写道: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连刘子骥这种好游山泽的高尚之士都无法窥得桃源一斑,而且他不久于人世,此后再无人问津,桃花源为什么不见了?究竟有没有桃花源?显然,陶渊明有意强化这种迷离感,有意让读者怀疑桃花源存在的真实性。也正是在这种桃花源记小说半信半疑之中,桃花源的虚幻不言自喻了,读罢全篇,方悟得:桃源乃理想之地尔!
        三、叙事时间对比出绝境的古朴之美
        在《桃花源记》中实际上还存在三种叙事时间,分别对应过去、现在与未来。这种时间的异质性被赋予两重空间:一是桃源之內,二是桃源之外。
        对于桃花源的人来说,他们秦朝的先祖入住桃花源,着眼点并不在于桃花源的富饶美好,而是看重其与世隔绝,使乡人得以躲避当时的战乱,保全性命。而现在的桃源人经过自秦至晋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早已经安居乐业,战乱的记忆不断被淡化。因此,在现在的这个时段,他们对于外界文明所持的并非是冷漠的疏离态度,相反,他们对于桃源外的生
活抱有甚强的好奇心,这突出地表现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然而,渔人离开时,他们却特意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间中,桃花源人决定继续保持与外界的隔绝现状
        历经数百年,桃源中人仍选择了不复出焉。换言之,桃源将始终处于绝境,并以古朴的面貌定格下去。对桃源而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界限被消弭了。桃源文明具备了强烈的稳固性,用《桃花源诗》中的话就是: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历史仿佛凝滞了,他们的生存方法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沈从文《箱子岩》)。陶渊明为何要将源内时间凝固?不妨来对比一下源外时间
        源内时间的静止相比,源外时间经历着种种大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字活脱脱地将桃花源的绝境之感烘托而出,看似是在说源内居民的信息闭塞,更深层次的用意在于说明:桃花源中人当初来到桃源就是为了躲避战乱,然而,外界的兵荒马乱、朝代更迭之乱象并没有在他们入源之后有减弱之势,反愈演愈烈,一个字,亦将源外时间的剧烈动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源外时间的生活具有强烈扩张性,是索取的、贪婪的、占有的。渔人出了桃花源,便
毫不迟疑处处做标记,而且火速禀报太守,其行为是外部社会不讲信义的一个缩影。而源内时间的生命则健康、内敛而向善,为款待渔人,村人皆出酒食。因此,源内时间源外时间成为两种异质性的存在,难以兼容。
        显然,陶渊明也不愿意让这两种时间兼容。无论是太守派去寻的人,还是品德高洁的南阳隐士刘子骥,或者迷路,或者病终,均无法窥得桃源一隅了。陶渊明所处的源外世界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社会千疮百孔,早已人心不古,陶渊明只能铁了心将这片绝境古朴到底了。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
        (栏目编辑:金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