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学教育
26文学评论
《睡谷的传说》与《桃花源记》之相似性
刘莎莎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华盛顿·欧文的《睡谷的传说》是美国短篇小说的一篇经典作品。作者通过对小说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成功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桃园似的偏远山村的幽静生活画卷,与我国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部作品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及主题表达方面都有着极大地相似之处。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相关理论,从以上三个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相似性解读。
[关键词]《睡谷的传说》;《桃花源记》;相似性
作为一门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的学科,比较文学不仅显示了各国文学独有的民族风格,更体现了不同
民族文学审美过程、方式及结晶物的遥相呼应与和谐共振。这些文学现象可能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也可能因地域、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差异而存在年代上的距离,但在审美特征或形式上却极为相似,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文心之攸同。”
桃花源记小说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它关注的是相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中的处理,“借以进一步探求作家个人的艺术审美的眼光和手段,并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1]作为《见闻札记》中的代表作之一,《睡谷的传说》的魅力不减当年。评论家葛瑞格·史密斯(Creg Smith)曾评论其“已经完全超越了它作为美国短篇小说发轫之作的地位,成为了我们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2]《睡谷的传说》和《桃花源记》在主题及与主题有关的元素的处理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体现了文学的普遍性和类似性。本文以比较文学的主题学为研究方法,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及主题表达三方面入手,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以使读者对两部作品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们所传达出的深刻社会意义。
一、环境与神秘的主题
《睡谷的传说》和《桃花源记》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描绘的都是一幅幅自然恬静、安逸闲适的田园风光,令人向往不已。其中的梦幻神秘彩更是让人心驰神往。在《睡谷的传说》开头,作者便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曼妙画面:“锯齿形的哈德逊河东岸,有许多宽广的河湾……它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安静的地方,一条小溪穿谷而过,汩汩的水声刚好催人入梦。”[3]如此静谧恬淡的地方,像极了
世外桃源,宁静清幽,空明澄澈,不
禁使人忆起《桃花源记》中的“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于主人公伊卡
包德居住的地方,欧文更是进行了不
遗余力地描绘,“他这座堡垒坐落在哈
得逊河沿岸的一块绿油油、树木成荫
的肥沃的偏僻地方……一队壮丽的白
鹅舰队护送着整批的鸭子商船队在附
近的池塘里慢慢驶着”。[4]伊卡包德作
为一个穷教师,非但没有穷困潦倒地窝
在茅棚小屋里,反而还住到了人间仙
境,让人在向往之余也幻想着能到那
样一个宁静之地安营扎寨,“闲看庭前
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睡谷
中“无头骑士”的传说更是把村民们弄
得恍恍惚惚、惊惧不安,以至于使人相
信,那里真的有种神秘力量在主导着人
们的精神。评论家凯莱布·克莱恩(Cal-
eb Crain)更是认为“无头骑士的传说
是文中许多主题的根基所在,它代表了
一种和谐共振,且比国家这一主题更发
人深省、更震撼人心。”[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既有真实
而浓郁的田园风情,又弥漫着一种虚
无飘渺的神怪彩。”[6]在简短的《桃
花源记》中,描写环境美好的句子不
胜枚举。武陵人在桃花源入口处便已
为其所征服,那里“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7]如此话语将桃花
源点染的梦幻朦胧,神秘虚幻,让人
惊异于这清一的桃林,沉醉于绚丽
多姿的环境中。这样一幅奇景,使人
难以忘怀,也导致了渔人“甚异之,欲
穷其林”。短短七个字,却惟妙惟肖地
传递出渔人那份“此景只应天上有,人
间难得几回见”的喟叹。村落里更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8]这是一个无数人向往的田
园世界,风光旖旎,景秀丽,如此
静美的画面还有“鸡犬相闻”之声飘
来,撩动人心。那里的男女往来种作,
老人们倚墙静坐,闭目养神。小孩子
则追赶嬉笑,幸福满溢于颜。这样一
幅恬静安乐的生活图景更是让人想到
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当然,桃
花源的神秘彩绝不亚于《睡谷的传
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9]便
是其最好的证明。渔人明明有所标记,
却在再次寻桃源时迷了路,其中神
秘彩可见一斑。这也为桃源蒙上了
一层神秘面纱,更令人迫切的想要见
识一下这个天上才会有的梦幻乐园。
两部作品的环境描写各有千秋,却
都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静谧安逸、恬淡
自然的梦幻世界,让人感觉仿佛身临
其境。正如《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所
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10]
两位作者将人们生活的环境描绘得如
天上人间,令人如痴如醉。闭了眼,那
景儿也仿佛就在眼前,引人入胜。而
其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神秘传说和“寻
向所志,不复得路”的怪异,更是给
作品添足了神秘彩,使读者心生疑
问,更加深了对那静谧田园的向往。
二、性格与善良的主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好的田
园环境也孕育了一批批善良淳朴的农
村人。他们憨厚老实,待人热情。《睡
谷的传说》中的布鲁姆是个村野之夫,
却心地善良,自食其力。虽然有时粗
野、不可理喻,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
却是人类最纯真善良的本性。从布鲁
姆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初的野性
和淳朴。布鲁姆身体强壮,好打抱不
平,“这人是四乡文明的英雄,大家争
相说他的神力与勇敢”。[11]喜欢恶作剧
的他随时随地准备着“打一架”或是
“乐子”。但他内心却是十分善良,
“邻居们用一种掺杂着畏惧、钦佩和善
意的眼光来看待他”。[12]相较于时时幻
想着有朝一日将田产变卖为现款,带
着妻儿四处漂泊流浪的主人公伊卡包
德来说,布鲁姆的言行更为实际。从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11学教育
27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原始力量,看到了人类本性的真实再现。《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中人更是
善良淳朴,与人为善。他们的世界里,大家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彼此间真诚相待。对渔人这个不速之客,他们“大惊,闻所从来”后,便热情相邀,奔走相告。而对于他在外部世界饱受的战乱压迫之苦,他们深感同情,并“设酒杀鸡作食”款待这位贵宾。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3]招待的十分殷勤、周到。这就是一敦厚老实的乡间人,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猜忌、没有纷争,像是回归到了原始社会。正如亚当和夏娃,他们和平相处,互相照顾。“人之初,性本善。”在两位作者眼里,布鲁姆和桃花源民们都是淳朴善良的乡邻。他们的世界透明澄澈,黑白分明,对于自己的喜好也毫不掩饰。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才是人性最初的模样,也是现代人们所缺乏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奔走忙碌,楼上楼下住了多年,都不知是邻居;孩子被撞倒跌在血泊里,大多数人竟视若无睹;空巢老人卧病在床,直至去世都无人知晓……人情的冷漠、人性的缺失、社会道德的滑坡,无一不在揭露现代社会的残酷无情。而田园环境中的人们却能彼此关爱,相互照应,我们最缺的也正是那真诚待人、彼此关照的心。而两位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朴实敦厚的乡间人来告诫我们,该与人为善。三、时代与文明的主题《睡谷的传说》创作之际,北美社会局势混乱,美国在发展变革中遇到
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欧文创造出了一个理想天国。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却是他内心深切的渴望。身处动乱不安之际的美国人选择了逃避现实,而作家们便选择用犀利的笔尖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桃花源记》写作之际,时局动荡,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民不聊生。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壮志难酬的他
偏偏又生性耿直,清正廉明,不愿趋炎附势,因而和污浊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心远地自偏”的他却“猛志固常在”,隐居在深山老林,仍是不忘天下苍生。他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又苦恨无力为天下苍生谋利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只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发泄在文字上。两部作品虽然创作于不同年代,却同在呼唤着一个宁静祥和的社会,期
盼人民可以各得其所,盼望国家能够繁荣。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甚
至无家可归。两位作者正是通过描绘世外桃源式的祥和生活图景,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他们内心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参考文献:
[1][14]张弘.《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Sm ith,Greg.Supernatural Am biguity and Possibility in Irving’s The Legen d of Sleep Hollow [J].The M id west Quarterly,42(2001):174.
[3][4][11][12]华盛顿·欧文.《欧文读本》[M ].万紫,王义国译.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11.
[5]Cale b Crain.Am erican Sym pathy:?M en,Friendship,and Literature in the New Nation [M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
[6]张振云.《桃花源记并诗》的“志怪”笔法与“田园”意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5(2010):228.[7][8][9][1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 ].长沙:岳麓书社,2010.
作者简介:刘莎莎,山东青岛,青岛大
学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中外文学。
先秦服的尊卑礼俗
——《说文》颜字考
朱丽师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说文解字》共收集了29个服字,共包含七种颜即:赤、青、黑、黄、白、紫、绿。通过考
察它们在先秦时期的尊卑礼俗及演变,发现赤、青、黑、黄四种颜是尊者的服,绿是表卑者的服,紫是由卑者变为尊者的服,白是由尊者变卑者的服。
[关键词]《说文解字》;颜字;先秦;服礼俗
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总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尔雅》只是零星谈到了物体的颜,直到许慎的《说文》才客观上使表服的字较为系统地得以体现。《说文》中关于服饰颜的字共有29个,都分布在“糸”部中。具体如下:纅、缟、绿、缥、絑、纁、绌、绛、绾、缙、綪、缇、縓、紫、红、绀、綥、缲、缁、纔、綟、紑、緂、缛、緺、纶、缃、绯、緅。一、系统归纳服字中的具体颜对以上表示服的29个字所代表的具体颜进行考察,可以划分成纯与混合。其中纯有:白,赤,红,绛,黑,黄,绿。混合有:青黄,青白,丹黄,赤黄,青紫,赤白,紫青,青赤。所以,《说文》服字所代表的颜可以系统归纳为:白,青,绿,黄,赤(丹、绛、红),紫与黑。
在下文中,将对“赤、青、黑、黄、白、紫、绿”这七种表示服饰颜的字进行具体阐释。其中,前五种颜是传统的五观中的五。
二、《说文》服在先秦时期的尊卑礼俗
自从人类步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之后,服饰的彩,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就一直体现着森严的等级,成为不平.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