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作者:何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9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众多,而且名家辈出,星灿烂。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对于什么是游记散文,一向是有争议的,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归属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传记文,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见杨秋荣《: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本身具有神与物游的超越意义,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
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这一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
        的确,写游记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二是突出文学性。
        .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的杰出代表。
        第二类是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
        第三类是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的前头,用以介绍编辑出版一本书的前后经过、写作缘由等。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一篇不错的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因为彻底摆脱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的文体限制,所以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300字,全文长达1800字。山水游的出现,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一,古代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游记文学开始出现。到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欧阳修等人再兴古文运动,程灏、程颐
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兴理学,所以宋代游记散文尚理,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尚真、尚俗、尚趣,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古代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谈不上审美,只有图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学命题,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山水是功用的,没有审美。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山水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独立,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游记文学。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玄学的兴起和佛学的引入,让人们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因为世界本无,万物皆空,所以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快乐。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体验人生,从而获得超越。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基本
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天人感应的思想,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一起观照,山水映照人的精神,人欣赏山水的洒脱。这一些或许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第一,山水自有格,无处不成景。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魏晋的文人们,第一次发现大自然的山水,有自足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娱情山水,陶醉其中。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简洁之至,游记散文中,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据说,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永嘉,即现在浙江的温州,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从此泱泱的诗国里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在这篇小文章中,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字,纵横上下,晨霞晚照,或入高云,或见清流,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独立于魏晋动乱的时局之外。在写法上,作者偶对骈俪,极力体现中国对称的审美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修辞特征。人们——尤其是读书人,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他们沉浸其中,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桃花源记小说第二,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山水虽然自然自足,但并非世外桃源,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士人尽管徜徉山水,能偷来片刻的欢愉,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我们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王勃这位才倾陆海,情洒潘江初唐四杰之老大,借滕王阁落成之际,浇自己心中块垒,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再借景抒情。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在这里,彩霞自上而下流动,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万象空明,天水相接,上下一片,真是美妙绝伦啊!写完了自然之景,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是终不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嗟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
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倾泻而下,一览无遗。但即便是这样,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他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即使是在山水里,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第三,山水照人影,情性付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