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心主题的作文
“孝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木兰诗》中勇敢的木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下面请阅读材料内容,写成一篇作文。(50分,时间60分钟)
范文一:
“孝”非“愚孝”
——“孝”需明智、懂事理
何为孝?看汉字的结构就能知道。子托老,便为“孝”。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古有“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今有“尊敬体贴,关爱陪伴”。曾子将孝分三等:大孝为尊敬,次等为名声,下等为供养。孔子也曾论“孝”:勿违背礼仪,生当奉养,死当安葬。古与今言传身教,可见尽“孝”,有千万种方式。
然千万种方式中,有种“孝”是非明智、忘事理的。《卧冰求鲤》典故中,王祥用身体融化寒冰,
为尖钻刻薄、搬弄是非的继母捕捉鲤鱼。晋代郭巨以“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为理由,埋葬儿子,节约粮食,以达到奉养母亲的目的。这些“孝”虽感天动地,但都不合乎情理,将“孝”推送到制高点,而轻视生命、不理智的做法,是愚蠢的表现,这种“孝”是“愚孝”,不可提倡。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大大提高,这种偏激的尽“孝”方式,有所改变。但“孝”也逐渐演变成新词“孝顺”。“顺”有顺从,听从的意思。一味地顺从、听从父母,也是非明智、忘事理的“愚孝”。如电视剧《都挺好》中,大儿子苏明哲就是一个不明智、不懂事理的人,他非常顺从父亲,满足父亲一切不合理的要求,最终导致生活拮据、家庭关系紧张。
从上面的事例可看出“愚孝”不是“孝”!“孝”一定需要我们有明智、懂事理的头脑。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除了孝敬父母、帮父母分担压力以外,一定要多读书、多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以知识丰富头脑,更具有明辨是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这样我们便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让我们以理智、聪慧的头脑去感悟、践行和传扬这份美德吧!
范文二:
破烂中的幸福
孝道作文
村口那间既黑又小,还堆放了许多杂物的小房子,给我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间破旧的矮房,墙皮大半早已脱落,墙上凹凸不平。屋顶上的瓦片倒是压得密如鱼鳞,天河决口也不会漏进去一点儿。屋里面住着一位老人,老人经常穿着崭新的青布棉衣,头上包着雪白的毛巾,蹲在家门口,“吧嗒吧嗒”地嘬着旱烟。
常听村里人讲,老人前些年死了老伴,家中有一个儿子,但是个“不孝子”。自己在大城市里成家,便不管自己的老爹了!把老人扔在这个又黑又小的房子里,一年就回来几次,真是白眼狼。那时候,每逢村里人讨论如何帮助这位老人,我都会凑过去,虽然我帮不上忙,但也想做一些什么。
老人养了个“不孝”的儿子,实属不幸,所以我格外关注他。但他似乎并不是大家说得那样贫苦……
老人以捡废品为生,平时帮别人忙忙农活,赚取微薄的收入,村里人也觉得他无子女赡养,能帮则帮。但就我的观察,他可不是没有钱!夜市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喝点啤酒、买点酱肘子,一吃便是两三个小时。你再看他的穿着,青布棉衣,无一处补丁,老北京棉布鞋,厚实保暖,怎么也不像生活拮据的人啊。
晚饭的时候,我忍不住地问:“他不会是个小偷吧?”
姥爷拿着筷子重重地敲我头上“胡说!”
“可不能瞎说,那是你姥爷的战友。”妈妈笑嘻嘻地说。
“啊,真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啊?”我好奇地问。
“咋回事?……儿子给的钱啊!”
“他儿子不是不管他吗?而且把他丢在这个破旧的房子里……”
姥爷说:“他家儿子,几次想把老头带到城市去,他就是不去,有次把他硬拉到城市去,他觉得不舒服,自己又跑回来了。”
“那房子呢?总要把这个破房子推倒,重建一下吧!我觉得还是不‘孝’”。
姥爷笑道:“老王不愿意,毕竟在这个房子里生活了一辈子,老伴也是在这房子没的,老人都是念旧的。”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好面子,怕别人说自己不孝,像他儿子这样的,真的不多喽!”妈妈语重心长道。
长辈的一番话似乎点醒了我,曾经觉得老人可怜,现在我觉得老人好幸福。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总要追求面子,以为给父母提供最好的“物质享受”,就是“孝”,但真正发自内心关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啊!
立意角度
(1)“孝”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尽“孝”需明智、懂事理,不能盲目。
(2)“孝”不只是为父母提供好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关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