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借助通感比喻,以形写声
关于霜降的古诗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如下诗句: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要写出琵琶声幽咽、滞涩 ,诗人将听觉与视觉相沟通,借助“冰下流泉”这样的视觉形象加以描摹。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如下诗句:
芙蓉泣露香兰笑
此句写箜篌乐声“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以形写声, “芙蓉泣
露”摹写乐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乐声的欢快,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借助通感比喻,以形写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二、借助类比联想,以声写声
如《琵琶行》中的如下诗句: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
用银瓶乍破声和刀轰鸣声来比附琵琶声的陡然兴起和激昂飞越。
又如李白的《听蜀僧睿弹琴》的如下诗句: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在这里用“万壑松”这一自然物的声响,突出了琴声的雄浑激越。
三、借助叠音拟声,以声摹声
如《琵琶行》中的如下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四句诗用叠字拟声词“嘈嘈”和“切切”来摹拟急促的大弦声和轻细的小弦声。
四、借助动态过程,写其乐声变化
四首诗,都借助动态过程,来表现音乐的丰富与变化。《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尤为细腻。这里仅举《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由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写起,再到《霓裳》《六幺》的弹奏,写得极为具体。尤其是正始的演奏的动态过程,实在是妙绝:由落玉盘的大珠小珠,到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到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到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到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描摹出琵琶乐曲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的过程,写出了琵琶音乐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的多样的魅力。
五、借助想象传说,写其音乐美妙
诗歌贵想象,描写音乐也如此,不仅如此,描写音乐的诗还融入了传说。
如《李凭箜篌引》如下诗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三联可谓想象神奇,传说动人,极写音乐的动人与美妙。诗人驾驭着思维的骏马,在想象的原野上驰骋开来: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石补过的那块天壁也为之震撼破裂,终于“石破天惊”,秋雨大作了!这是九天之上,接下来是深山大泽之中,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甘愿向他学习;甚至连江河海湖中的鱼龙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以致它们当中的那些“老鱼瘦蛟”都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也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这是前两联,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后一联改用静物,作进一步想象:成天伐
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六、侧面烘托,以感受或反应来写音乐效果
如《 听颖师弹琴》中的如下诗句: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这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有的诗还善于使用典故来绘“情”绘“志”,侧面表现音乐的美。如《听蜀僧睿弹琴》中的如下诗句: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这里“客心洗流水”,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关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里借典故写诗人听得入迷,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
七、多方描摹,综合表现
可以说四首诗,都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而正面描写,又大多用了以形写声、以声写声的表现技巧。
如《李凭箜篌引》中的如下诗句: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四句诗,前两句是正面描写,第一句用以声写声法,展示乐声的清脆和嘹亮;第二句用以形写声法,展现乐声圆润和曲调欢快;第三、四句用侧面烘托法,写其场面热烈和乐声的美妙。
再如《听颖师弹琴》中的如下诗句: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第一、二句用摹拟声音法和以声写声法来表现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第三至六句用以形写声法来表现琴声骤然变得昂扬起来,接着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最后二句用侧面烘托法,写出琴声的优美动听。
【篇二】
一、运用贴切的比喻,以声写声
这种方法即指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的声音。如《琵琶行》中的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以急雨,比之以私语,比之以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
二、运用通感的修辞格,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声音为可知可感的事物。
这种方法可使抽象的乐声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样,音乐就生动起来了。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有这样几句:“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再如《明湖居听书》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声音的:“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里写的是听书的感觉,重在强调听觉上的舒适。
三、运用环境烘托,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烘托曲调的优美和弹奏者技艺的高超。
《琵琶行》中“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运用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进一步表现琵琶声的优美、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四、运用侧面烘托,通过听者的感受反应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
《听颖师弹琴》中“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侧面表现了复杂多变的琴声。也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鸣。
描写音乐的古诗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