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 金陵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繁华竞逐,谩嗟荣辱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选自我们新版教材的必修下册中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它被放于诵读篇目,所以我想,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把诵读作为打开此词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诵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之一。经过反复诵读赏析,我们不难发现,其词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其笔力之清遒,其境界之朗肃,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真不可及也"。
    自古以来,登高远望,抒“登临意”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而王半山的这《桂枝香》,是为个中翘楚。
    公元1076年,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任江宁知府。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但实际上隐藏着种种危机。时值深秋,王安石用政治家的敏锐,临江揽胜。上阕用“澄江、翠峰、归帆、西风、酒旗、彩舟、白鹭"等几个意象,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相交、动静结
合,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画。词至下片,则开始感叹六朝以来的“繁华竞逐”,空贻后人伤感。面对秋草凄碧,唯有无尽的嗟叹!可见,词作有着磅礴的历史情怀。在这里,王安石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责任感和士大夫情怀,以及胸怀天下的改革者的担当和炽烈的爱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技巧
    2.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二、教学重点:知人论世,体会词人深沉的历史情怀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一位刚毅果敢的北宋宰相,曾一生去尝试改变旧制,即使众叛亲离,却不改初衷。他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登上金陵高处,作者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他从政治家的锐利角度,写下了此词,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他是谁呢?对,就是王安石,下面我们一起走入他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起去品味词人的情怀。
    2.作者简介:
    提问:大家眼里的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
    在孩子们回答的基础上梳理总结: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又是学者、诗人、文学家。
    诗,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 。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学过的作品《泊船瓜洲》《梅花》《书湖阴先生壁》《乌江亭》《答司马谏议书》。
    (小结: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关于王安石的相关知识,但是在生活中他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情怀,我们一起从他的诗歌中去品读。)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大家整体感知其中的情感:
    解读题目:
    ①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
    ②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所在。
    ③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
    引入背景: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老师再次诵读,帮孩子们正音,同时加深诗歌的理解
    明确字音:
    棹(zhào)  鹭(lù)  簇(cù)
    矗(chù)  谩嗟(màn jiē)
    明确句读,引导孩子们把握好节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
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让学生再次齐读,感受其中的感情。
    4.在诵读的基础上请孩子们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下阕:由所见引发的感慨。
    5.请孩子们思考“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告诉我们哪些的信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肃:肃爽,天高气爽。
    明确:“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
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作者凭栏远眺,感受到一片秋肃杀的气氛,气势不凡。
    一切景语皆情语,肃杀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6.接下来“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这句中,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的?又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  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去棹:往来的船只。
    酒旗:酒家招徕顾客的布帘子。
    残阳——晚    西风——秋
    萧索、落寞
    观测角度:近观  (  动静结合 )
    7.“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作者又从那个角度描写什么景象?这画面会让你联想起谁的诗句?同时又如何理解“画图难足”四个字?
    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
    观测角度:远眺    (  动静结合  )
    联想起的诗句:唐 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    用典    )
    画图难足:图画难以完备地展现。
    8.小结:词的上片写词人登临送目所见的金陵山川秋景。词人通过对长江、翠峰、归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山河图。寄寓了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而“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隐含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为下片的抒情创造气氛。
    (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交错,动静结合,不乏用典)
    9.下阕中的“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繁华竞逐:即竞逐繁华,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生活。
    门外:即朱雀门外。
    楼:指结绮阁,是陈后主特意为张丽华建造的。
    悲恨相续:指各个王朝接连覆亡。
    用典(二):
王安石桂枝香    唐杜牧《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 楼头张丽华。”
    根本原因:繁华竞逐
    10.在“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说“谩嗟荣辱”?用意何在?
    凭高:登临高处。      谩,同 “漫",徒然。
    谩嗟荣辱: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谩嗟”批判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之局限,不能站到应有的高度,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11.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中的“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描写?
    六朝:三国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 相继都于金陵,史称六朝。
    但:只有
    在这里,词人明显是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
    1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情感?
    商女: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