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教材安排《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精读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是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并领会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并将直观描写和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孔隙狭小的特点。课后练习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设计均指向写法。第一题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作者的游览路线图,帮助学生梳理游览路线,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第二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怎样写清孔隙的“狭小”,帮助学生了解可以把某些印象深,或者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学情分析
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习作能力。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
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所习得的写景物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等方面进行描写,本单元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将直观描写和真实感受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景物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
教学内容
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游览顺序的把握和第五自然段教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1.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交流导入
1.出示单元导入页: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
2.交流写法。
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海上日出》,知道了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将海上日出的变化写清楚的。那如果是游览一个地方,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写呢?
3.齐读课题并质疑。
(1)你觉得“记”是什么意思?(记录,记述。)
(2)那这里记录的是什么内容呢?(记录的是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3)我们把这种记录作者游览经过的文章叫“游记”。
过渡句: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笔触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二、理清游览顺序
1.理解路上。
(1)结合叶圣陶先生游览双龙洞的路线图,联系旅游经历,你觉得“路上”是指从哪儿到哪儿?
(“路上”应该就是指出发地到双龙洞之间的路。)
(2)课文的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清晰明了地介绍了作者路上的行踪。你发现是哪句话了吗?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2.补充路线图
(1)文中还有好几处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记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圈画表示地点的词语,把路线图补充完整。
生默读课文,并圈画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
(2)生结合句子圈画地点交流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明写法
(1)了解过渡句。
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③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
④在外洞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孔隙流出。
⑤……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⑥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句子将游览的经过写清楚的,我们叫它过渡句。
(2)比较过渡句的写法。
a.出示另一份过渡句:①我们先进山。
②然后到了洞口。
③然后就是外洞。
④再就是孔隙。
⑤再就是内洞。
⑥最后坐船出洞了。
b.比较。
写好这些过渡句可不简单,你们看这是叶圣陶先生写的过渡句,同学小明在游完双龙洞后也写下了一篇游记,这是他的过渡句。
请一个女生读叶圣陶先生写的,一个男生来读小明写的,对比读读,请大家边听边思考:同样是表示景点转换的过渡句,这两份有什么不同?
①同桌讨论
②生交流
(叶圣陶先生的过渡句写得更详细,更自然\小明写的比较僵硬\小明的过渡句句式单一。叶圣陶先生的过渡句景点转换更清楚。)
③师引导:我们来对比读它们的第1句过渡句。小明的过渡句里只有一个景点“入山”;而叶圣陶爷爷的过渡句呢?
(叶圣陶爷爷的过渡句写了他们从京华城到罗店,再入山。)
师小结:是的。他们俩的游览顺序都是清楚的,但是课文中的过渡句把如何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说得更清楚。
c.如何将景点转换写清楚。
那我们来看看这句话,想想叶圣陶先生是如何将景点的转换写清楚的?
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大约五公里”让我们清楚知道了两个景点之间的距离。)
(叶圣陶先生通过“出……到……过了……”这些词语使景点转换清晰自然。)师小结:是的,叶圣陶先生用上了“出……到……过了……”这样的词语使景点的转换更自然,而且还介绍了两个景点之间的距离。
(3)尝试说一说过渡句
①认真观察老师的学校天元小学的平面示意图。你能试着说说,我们如何穿过校门到达修远楼呢?
(穿过校门,顺着春晖大道直走约100米,就来到了修院楼。)
②你不但用上了“顺着\沿着”说清楚了从哪儿到哪儿,还说清楚了走多远。那老师提高难度。如何穿过校门经修远楼到达田径运动场?
(穿过校门,沿着春晖大道直走约100米到修院楼,右拐向前(向东)走约50就来到了田径运动场。)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上了“进入、顺着、沿着、往……”等表示行走方式的词语使过渡句都清楚明了。
4.过渡句作用小结
同学们,过渡句不但使游览经过清楚明了,还使景点转换更清晰自然。
过渡句:叶圣陶先生就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了双龙洞的多个景点。
三、研读孔隙,悟方法
1.出示游览路线图:这么多的景点,哪一个特别吸引作者呢?
(孔隙)
过渡句:作者对孔隙印象深刻,所以把他作为了重点景物来写。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出孔隙特点的。
2.初步感受孔隙的狭小
①你能结合“孔隙”这个词语和路线图说说什么是孔隙吗?
(孔隙就是指连接外洞和内洞一条狭小的通道。)
②你从图中感受到孔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狭小)
3.自主学习
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的狭小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①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孔隙的狭小?②作者是怎样将孔隙的特点写清楚的?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作简要批注。
4.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①分享自己画记的句子,结合批注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孔隙的狭小?
②探讨作者是怎样将孔隙的特点写清楚的?
5.小组代表汇报
方法1: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看到的写清楚孔隙狭小。
(1)船小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①学生抓住“并排仰卧”“再没法容”体会到孔隙很狭小
②所以作者是通过写什么突出了孔隙的狭小?
(以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狭小。)
师小结:作者为了强调小船的小还用了四个“小”字,可见孔隙之小。(2)独特行船的方式:工人拉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①所以这里写的是作者看到的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