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是按游览顺序,先后写路上风光、外洞、孔隙和内洞,最后写出洞。另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溪流。文章段落分明,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凸显了游记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实真挚。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分析:
学生可能读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能够出明线,培养概括能力是四年级培养和训练的重点,但学生往往不能进行提炼、精简、概括。对此,我扎实的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景点的特点,在学习外洞特点时引导学生把多种不同的答案通过进一步读书,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到最精简的答案,再概括孔隙学会学以致用。真正的培养了学生概括的能力。学生不容易真正的理解孔隙的矮、窄,当人躺在小船中,
到底距离岩石有多大的距离?这些都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边读边想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感知,以及利用图文资料,从而真正体会到孔隙的矮、窄,感受到双龙洞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 学习过孔隙的写作方法,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3、教学方法
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以读代讲,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默读、听读、齐读、表演读、带动作读、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感情朗读的过程。
教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咱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美丽的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
来欣赏这些美景。
(图示图片,庐州、西湖、鼓浪屿、大榕树,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美景都想起那些诗句或文章)
最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的图片引入课题。
记金华双龙洞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思考的问题: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认识生字“蜿蜒”,让学生通过读《长城》的片段,理解蜿蜒的意思,在引入到本课中,蜿蜒是写什么的?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出“双龙洞”一词。
3、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完成老师的出示的游程图
(1金华城、2罗店、3入山、4洞口、5、外洞、6孔隙、7内洞、8出洞)
让学生通过理顺游览图,掌握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借着游程图向学生介绍游记的写作方法是由游程(板书)、见闻(板书)、感受(板书)。让学生学习游记文体的特点。
三、重点景点“孔隙”学习、体会写法
1、板书:孔隙
孔隙意思的理解,孔隙是指,窟窿眼、狭小的缝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
(请大家用心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分析重点句子
第一句: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问题: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怎样凸显出小船的小呢?让学生反复的读,读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第二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
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问题:臀字的认识,让学生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第三句: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问题设计:生字:稍微、额角的朗读。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作者有什
么样的感受?学生读出作者过孔隙时的好奇和小心。)
四、加深学生的过孔隙的体验
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和老师边朗读,边感受在孔隙的紧张、好奇。
五、仿照孔隙的写法,写福建的“一线天”
交流修改,适时评价
六、总结提升
叶老曾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今天从这一篇课文,我们有所领悟。
附板书:
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小船小
见闻孔隙窄小
感受感觉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情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让学生能够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培养概括能力是四年级培养和训练的重点,但学生往往不能进行提炼、精简、概括。对此,我扎实的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孔隙的特点,在学习孔隙的特点时引导学生把多种不同的答案通过进一步读书,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
到最精简的答案,再概括孔隙的特点,学会学以致用。真正的培养了学生概括的能力。学生不容易真正的理解孔隙的矮、窄,当人躺在小船中,到底距离岩石有多大的距离?这些都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边读边想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感知,以及利用图文资料,从而真正体会到孔隙的矮、窄,感受到双龙洞的奇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效果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孔隙的特点,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节课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游记的写作方法为重点,在感受孔隙的窄小中,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语言、身体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体会。对孔隙写法的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什么是游记文体,它主要是写哪些方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既有深刻的体会,又能对游记写作的提高有帮助。经过几次的磨课,学生都能在课上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对
游记写作方法,有更好的把握,学生在仿写“一线天”,写的都非常优美,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有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是按游览顺序,先后写路上风光、外洞、孔隙和内洞,最后写出洞。另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溪流。文章段落分明,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凸显了游记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实真挚。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游记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学习通过描写感受把一个意思说具体的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测练习
1、蜿蜒是什么意思?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完成老师出示的游程图
4、在游双龙洞的过程中,那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5、孔隙是什么意思?
6、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
7、孔隙的第一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8、臀是指身体的哪个部分?
9、孔隙的第三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10、过孔隙时有什么感受?
11、一线天有什么特点
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游览见闻和感受,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甘密老师的开篇教学先声夺人,其策略有三:一则引领学生画游程图,依据课文顺序了解每一段的段落内容,这是在理文序;二则启发学生有顺序的连缀每一处景点,这是在落实中年级年段目标──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三则整合段落内容,理清写作顺序,并且清晰课文结构。几个回合之后,课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呈
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高效地把握了游记文体特点,了解了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策略环环相扣,看似朴实简洁,却不失为学生领悟课文写法的妙招!
本文“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作者既通过具体熟悉的常见事物描写孔隙,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诉诸笔端,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法,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提高。
作者介绍孔隙的窄小,没有像前文介绍外洞,用具体的数字和比较来直接写,那么孔隙很小,究竟怎么小呢?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真实具体可感。师生起初交流,似乎宕开一笔,在谈小船之小,感受作者如何用四个“小”字“并排仰卧”“没法容第三人”来渲染小船之小。充分感受之后,话题一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回到了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在关键处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孔隙窄小,却借用常见的事物──小船之小来写,其语言着实形象可感。此处教学,目标可谓明确,不蔓不枝。写孔隙窄小,作者还用自己过孔隙的真实经历和感觉来写,“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朝我挤压过来,稍微、准会”,这些词句非常细致、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觉,似乎也让读者跟随作者一同经过孔隙,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处写法,甘密老师分两步引导学生体会,一是体会作者在过孔隙之前身体和心理的准备,“从……到…….,到……,到……”在细细品读关注了文中和身体有关联的几个词语之后,非常顺畅地打通了读者与作者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体细致地描写,可见孔隙之窄小。二是体会作者经过孔隙的感觉,此处教师调动学生体验,“要是、准会、稍微、一点儿”,引导学生似乎在随作者一同“历险”,于是,借助感觉写孔隙窄小的写法立时得以领悟。
通过几次的磨课,让我也发现的许多的问题
1、在准备课时,我只背课件,没有备学生,所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突发情况,让我有些无法应对,让原本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进行不下去。
2、在教学的语言上比较的琐碎,经常、无意识的出现口头语,在对学生提问题时,语言有些啰嗦,出现很多反复的词语。
3、在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写作,我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很多同学没有写完,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自己的教案、语言、教态进行整改,让我在下次试课有更好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到游记文体的写作方法,课件也更加的完善。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课标分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