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元分析及全部教案(共4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基于已经熟悉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体会并掌握如何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并解答实际问题。在每道例题随后的“想想做做”以及练习十中,教材还安排了以图文、表格等不同方式呈现的,基于不同情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变式应用中逐步掌握上述策略,加深对策略本身的体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从条件出发思考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时安排:
从条件出发思考得策略 ………………………… 2课时
练习十 …………………………………………… 2课时
    复习 ………………………………………………… 2课时
第一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看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课。
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2.师:原来看到条件我们可以想到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从条件想起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从条件想起
二、解决问题,学习策略
出示例1: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1.理解题意   
指名一生读题,提问: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又是什么呢?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给题中的条件做上合适的标记。
2个条件,你觉得哪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说出:第( )天比第( )天多摘5个。同桌说一说,指名学生说。
师:看来这一句话中藏着很多信息。像刚才这样的过程我们就是在理解题意。板书: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师:有了这么多的条件,接下来要解决问题,你打算根据条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声地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根据(  )和(    ),算出(    );
      再根据(  )和(    ),算出(    )……
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根据条件确定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这一过程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3.解决问题
师:确定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会解决问题了吗?拿出练习纸写一写吧。
板书: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全班交流:拿出自己的练习纸到投影前,说一说解题的方法,总结解题的方法,并板书:列式、列表
如果没有,老师介绍列表的方法,并板书。
师:看来解决这道题目,不仅可以用列式解决,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其实不管是列式解决问题还是列表解决问题,我们都是从条件想起,顺着推,算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再算出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出示第2个问题:第5天呢?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第5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交流。
3.回顾反思
师:问题解决了,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板书:回顾反思),师手指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整个过程。
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解题的过程。
师:像这样顺着条件推,一步步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三、类比应用,丰富体验
1.师: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用一用这一策略吧。
三年级数学教案
(1)出示 天平 图1
师:这是天平,左边有4个桃子,右边是500克的砝码,两边物体一样重就能平衡。
根据(4个桃子)和(共500克),你能算出什么问题?生:算出每个苹果多少克?
口头列式:500÷4=125(克)
师:(出示 图2)左边放了一个梨,右边放了一个苹果和20克的砝码。
师提问:再根据(一个苹果125克)和(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你又能算出什么问题?生:算出一个橙子多少克。 口头列式:125+20=145(克)
(2)出示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枝,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枝。
师: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提出这一问题的?
2.出示题目:小猴吉吉的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
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
师:如果这是开始下落的16米高,你知道第1次弹起的高度大约在哪儿吗?一名学生到前面用手比划,为什么是这里?
师:球再落下,第2次弹起的高度大约在哪儿?根据条件,请你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解决问题。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用什么方法算的?
3.出示(师读题):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8;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
师:你看见18个小朋友了吗?你能根据条件在图中标一标到答案吗?交流:6个人。
学生展示并讲解,教师再课件展示,根据条件先从左往右到芳芳,再从右往左到兵兵,接着数数之间的人数1、2、3、4、5、6。你们都到中间的6个人了吗?
你能列式计算吗?18-8-4=6(个)或8+4=12(个)  18-12=6(个)
看来画图、列表、列式都可以解决问题。板书:画图
4.逐步出示想想做做5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