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诗风对比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尤其在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但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如此乱世,为何李白的诗“飘逸不”,而杜甫的诗却是“抑扬顿挫”的风格呢?
性格:李白酷爱游历,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个性上的解放。在他的生活中他走遍了无数的名山大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洒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送裴十四》)“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的大气,这一泻千里,咆哮愤怒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
的峰峦正是他狂放不羁性格的真实写照。并且李白注重在生活中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江上吟》李白在游山玩水的同时,美酒醉人,人自醉,借酒消愁。这是李白灰暗及自暴自弃的一面,李白寄情于山水,仿佛要登涉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灵相往来。他的杰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其中对梦境的描写特别令人目眩神迷:
从娴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缤纷的神话世界,诗人尽情驰骋于浪漫想像的空间,展示了一幅现实的景象,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朦胧离奇的奇山异景图。令人留恋忘返。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放,难怪他梦醒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乐观坚强,随遇而安。杜甫一生比李白更加艰辛,但他一生疾志不渝,追求自己的理想,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虽然有“一岁四行役”的艰辛,儿子“无食致夭折”的悲痛,但他始终不改初衷,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从不悲观消极,充满乐观的精神。
杜甫不仅对国家命运充满乐观的情绪,而且对自己他也从不曾悲观失望,虽然不被朝庭重用,但他不改为国为民的信念,他看到“东郊瘦马”,想到的不是被弃的悲哀,而是“更试明年春草长”的进取雄心;携家逃难途中登“凤凰台”,他想的是“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丝毫不为眼前的苦难而悲观,《成都府》一诗中更是自我安慰“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乐观地面对命运的安排。杜甫顽强乐观的精神还表现在他能适应各种环境,如在成都草堂时他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为农”养家;简陋的草堂,他也住得自得其乐,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热衷用世,追求功名;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他的复杂思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李白蔑视封建秩序,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如此形容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作为唐代诗坛的一匹野马,放纵不羁,他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充分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想象雄奇、夸张,不受格律的束缚,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中对皇帝明褒实贬《玉壶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注重个性,追求自我感受,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彩。《南陵别儿童入京》正因为李白不是真正
在乎功名富贵,所以他敢于蔑视帝皇、权贵。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苍蝇贝锦喧谤声。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他对以斗鸡媚上的幸臣,以屠杀邀功的武将,投以憎恶轻蔑的嘲笑,说他们“万言不直一杯水”。接下来对自己和王十二光明磊落却遭受小人诽谤、谗言中伤,被逐出朝,表示了满腹的愤恨:用曲高和寡来比喻自己不被重用,用“晋君”、“和氏璧”的故事讽刺玄宗不识人才,借前秦宰相王堕骂董龙的话,斥骂李林甫、杨国忠之流鸡狗不如,接着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及志向。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杜甫是一个胸襟开阔的人民诗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心心念念着百姓的哀伤疾苦,三吏三别忧国忧民。并且杜甫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诸葛亮的忠义、勤勉、献身精神儒家道德规范。杜甫钦佩诸葛亮兢兢业业、契而不舍的精神,同时付诸于实践。
政治理想:李白的政治理想就是要象鲁仲连、谢安那样,相机而动,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一鸣惊人,然后不受爵禄,飘然而去,归隐山林,洒脱之极。“东山高卧时起来,欲
政治理想:李白的政治理想就是要象鲁仲连、谢安那样,相机而动,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一鸣惊人,然后不受爵禄,飘然而去,归隐山林,洒脱之极。“东山高卧时起来,欲
济苍生未应晚”《七古·梁园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是他心境的写照。在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途径上,李白既不屑于通过科举,也不能象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那样投身边塞,一步一步做起,他期望的是象吕尚、诸葛亮一样,受人赏识,委以重任,象谢安、鲁仲连那样,一出东山,谈笑建功。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当然,他这一厢情愿的想法是不能实现的,姜太公式途径不再有现实的基础了。李白非常关心国家的强大统一,象盛唐边塞诗人一样,热情讴歌保卫祖国边疆的戍边卫士。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显示了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杀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上也是诗人渴望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怀抱着理想四处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压抑和幻灭。他时而高歌自己的理想,时而悲叹个人的不幸;时而乐观,时而颓唐;时而激愤,时而消沉。他的诗歌,他的感情就是这样激荡着、矛盾着……
杜甫对待封建制度的态度与李白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他积极维护封建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尤其是忠君更是其一生的追求。杜甫出生于为官家庭,满脑子是儒家的道德理念,性格中庸,这些构成了他的行动的基础,他一生想的是为君王出力,为其分忧。当他政治上失意时,他没有失望:“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陷安史叛军之
中,他想的也是“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并没有绝望;从安吏叛军中脱身归来,看到皇上,感到中兴有望,不觉“喜心翻倒极”,始终认为“胡命其能久?皇纲来宜绝”,《北征》他一生想的是为君王出力,为其分忧,希望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把“致君尧舜上”看成是实现“再使风俗淳”的基本手段、途径,因此一生都在盼望君王的垂青,期盼“圣朝”的“尧舜君”能使他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行动上他时刻关心君王的言行,在朝则时常进谏,“恐君有遗失”,在野则用诗歌记录各种社会现象,希望皇上能够看到,采纳他的建议,真可谓用心良苦。
总的来说,李白的是个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彩,描写了个性化的形象,突出了主观彩“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并且常用大胆的夸张、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 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语言质朴、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放夜郎这》
李白的诗风是而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
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沉郁顿挫,激愤悲慨的风格,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座高峰,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艺术成就上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对后世的影响渊源流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