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2019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作文范文作文题:
人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也可能会阻碍我们的认识和发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范文:
逃离经验主义(65-58-61.5)
自古至今,人们总偏爱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所谓经验,是指人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基于已有的经历所得出的针对某种现象往往有影响的建议与规律。但在我看来,我们应该逃离经验主义。
(评析:开篇引材料,抓准关键词作精准的概念界定,并开门见山亮观点)
诚然,宝贵的经验往往具有指导意义。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我们总倾向于一味依赖经验,陷入经验主义之中,这就会阻碍我们的认识和发展了,我们更应逃离这样的经验主义。
(第二段用“诚然”一词较为思辨地肯定经验的价值和意义,随即笔锋一转剖析“一味依赖经验,陷入经验主义”的危害,再次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
首先,经验具有时代与时间的局限性。经验的本源来自于人不断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但自然和社会却是不断在变化的。除此,经验的得出是基于现在看过去,并不能承担起预测未来的作用。根据幸存者偏差理论,经验往往是片面的。很多成功喜欢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归结为努力,但那些不成功人士中难道不存在努力的人吗?由此可见,经验往往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靠。
其次,来自于他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我们一味要求按照他人的经验行事,却不考虑自身的个性与不同,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同时,经验主义限制了自身多元发展的可能性。根据鸟笼逻辑所定义,人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惯性办事。此处的“惯性”有一大半便来自于自身经验,一味按自身经验办事,换句话说,便是相信自己的没有改变与突破的可能性。而当人们如此相信之时,正是自己限制了自己人生中无限的可能性。
(文章主体部分作者从主客观角度即时代的变化、个性的不同来作原因分析,并妥帖地运用“幸存者偏差理论”和“鸟笼逻辑”,并精准地指出“经验往往是片面的”和“惯性”的危害,提高了文章的理论水平。不足之处,“其次”一段的内容不够丰厚深刻。)
罗素曾言:“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但经验化,追求的却是固定的模板化与高度的一致性。”试问,当所有的事情都以经验处之,我们该如何获得对这个世界不一样的,不断深入的认识?我们又该如何对自己的潜能具有把握的机会?我们该如何发展自身呢?
我们该如何对待经验呢?从中汲取养分,但不断改造与纠正,从每一次的改造运用后再次出问题而完善,使之根据时间不断更改,也趋向于与自身的融合,而不是一味陷入经验主义的大网中,我想,这或许是最理智的态度了。
逃离经验主义,打造量身定做,为自己解放更多认识和发展的可能性。
(结尾部分,作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追问,水到渠成地总结了主体部分关于时代和个性的分析。再次点题,回扣材料,首尾呼应,表明立场。)
顺其发展,择之精华(52-64-60)
在时代的发展中,我们凭借前人的经验总结让这条发展之路走得更平稳一些。殊不知,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会成为我们阻碍发展的障碍。(第一段开门见山,简要地引出材料的核心概念——经验,并且表明了观点,只是“成为我们阻碍发展的障碍”这个词非常怪异,表达不清。)
我们大部分提倡“经验主义”,是因为看到了经验的宝贵之处,所谓“经验”是指人们在发展和不断尝试中作的总结。鲁迅先生说这世上本没有路,但先人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趟出了一条安全可行的经验之路。这无疑是人们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过程中凝练出的精华,它让我们有效地归避(应为“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减少无目的的尝试,提高效率,这样看来,所谓“经验”更像一种万金油型的参考模板,为我们处世
待物提供范本。(这一段对“经验”进行了概念阐释,并且强调了“经验”的积极意义。)鲁迅先生曾叩问读者:从来如此便是对么?这是对上面所述的“经验主义”的叩问。依我之见,我们总结经验更可能会成为阻碍发展的障碍。(这一段由上文的“经验的宝贵之处”转入对其消极作用的反思,引出下文的具体阐释。但过渡较生硬,而且“经验”并不等于“经验主义”,上文并没有对“经验主义”的阐释,这样论述的严谨性就打了折扣。)
其一,时代的进步与变革越发迅速,过去总结的经验未必适用于现在。经验固然宝贵,但仍需要依据时代进步而不断优化的。早期中国适应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经验在于“小农经济”,但时代在发展,西方在无法阻挡地推行工业化,让我们不得不抛却“小农经济”之经验,开拓出工业化道路。(这一段从外部原因角度,分析经验对发展的阻碍,通过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强调经验的时代局限性。原因分析能有效地避免论述的空泛,但可惜表达凌乱。而且,西方推行工业化并不是中国抛却小农经济的必然理由,相反,地区差异也正是“经验”的适用局限性的另一个层面,作者此处的思考有些草率,不够严谨。)再之,依我之见,经验的可行性越高,适用范围越广,人们的认识越受限制。宝贵的经验为我们画下绝对安全的舒适圈,构建出无形的框架,让我们的认知限于其中,而忽略框架之外的风景,又说何开拓与探索。如纪伯伦所说:“人们自认为自由,却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宝贵的经验指这枷锁,限制了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忽略乃至全然不知外界之风景却自命自由。(这一段从内在原因角度分析论证经验阻碍发展。作者对所引用的名言做了切合本文核心概念的阐释,这一点很不错。)
可悲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经验主义之下,我们对于重于探索的宽容度下降了。当经验足够宝贵与正确,万人追捧,很容易被奉为如同神谕圣旨般高高在上,不可侵犯。自此,不守经验者的一切开拓与探索皆为错误甚至罪行。正如《宽容序言》中的勇敢者,纵使其目光远大,选择正确,其最终结果却仍是弃尸山脚。这般盲目的“经验至上”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进步与发展的限制呢?(这一段在上文基础上更深入一层,联系现实分析“经验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原因,显示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把握能力。如果能够从漫游者的角度进一步转到无知山谷中的村民角度,分析社会大众在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论述会更深入,更符合“经验至上是对进步与发展的限制”这一观点。)
我从不否认“经验”本身,其的确有宝贵之处与价值,我所否认的是不懂依时代优化经验,只知道盲目恪守还不容许探索与尝试的无知者们,若是如此,我们的时代将不断落后,不断麻木,不断封闭。(这一段强调危害,兼顾价值,总结全文。)
所以,顺时代之发展,择经验之精华,在优化与变革中谋求新的出路,或许这才是人与经验之间最好的平衡吧!(结尾点题,以“怎么做”收束全文。)
【总评】这篇文章整体不错,在对材料基本意思的正确把握基础之上,直接提出观点,层层推进论述,阐释也较为充分。同时,文章结构相对完整,显示了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地方论述不够严谨,语言表达也略粗糙,一些句子甚至造成了歧义。
归纳经验寻本质(64—54—59)
(题目由动宾短语构成,较鲜明)
人适应自然和社会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倘若不总结归纳经验,它们也可能阻碍认知与发展。所以我们应归纳经验寻本质,化现象为理论。(开头引材料,关注到核心词“经验”及其可能带来的阻碍,但“化现象为理论”的观点突兀、绝对。)
人在生活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往往是多个特殊事件的集合特征,具有特定前提与限定条件。例如上海冬冷夏凉的限定条件是其地理位置,同样结论置于西欧或极端地理情况中并不适用。而人类的认知与发展正是从经验中总结本质的过程,其特征正是限定条件的减少,逐渐从去前提得理论的现象向加前提得现象的理论靠拢。(指出“经验”具有特定前提与限定条件的特征,举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的例子证明,较有说服力。在此基础上,得出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规律,阐释不充分,有脱离和材料对话之嫌。)然而,本应帮助人类认知与发展的经验有时却发挥了相反作用,其原因在于人成为经验的囚犯,他们只知生搬硬套,视经验为至高真理,不顾客观条件的不断改变与变迁。他们身陷牢笼。第二种是经验的葛朗台,他们收集经验并充分承认客观条件的时时变迁,于第一种人可谓有质的飞跃。然其不寻本质,多信奉经验化身之常识,故无缘真理。暂且不论在探寻真理中误入歧途的第三种人,往往前两种便可囊括绝大多数世俗之人,而其根因在于思维的惰性与固化。(把不会运用经验的人分为两种:一是生搬硬套不
顾客观条件变化的囚犯;二是信奉经验不追根溯源的葛朗台,分类尚可,但分析不充分且比喻不恰当。指出两者的根本原因是思维的惰性与固化。但是两类情况的根本原因真的一样吗?)
在当今社会中成功人士总结经验的书籍销量都不会差,但照搬经验就会成功吗?不一定,视经验为捷径正是将自己套入经验的枷锁中,急功近利抹杀了经验其他可能性。退一步讲,耳濡目染的侵蚀性和思想惰性不愿深入探索也将人推入思维固化的深渊。经验正是在有意识的推崇,全盘肯定中成为枷锁,而成为枷锁的经验又怎么不会阻碍我们认知和发展呢?(对话材料,分析经验阻碍人们认识和发展的原因:视经验为捷径——急功近利抹杀其他可能性——思想惰性——思维固化。有递进性,但论证不充分不生动。)培根曾将经验主义比作只知收集而不加以利用的蚂蚁,超验主义为只织网而不收集的蜘蛛。而我们刚需要像蜜蜂那样,收集经验再通过自我的努力将其普遍现象化为通适理论。(经验主义的蚂蚁、超验主义的蜘蛛,都不如化用经验的蜜蜂。比喻生动形象。但遗憾的是,对三者的分析没有充分联系材料展开对话。)由此来说,虽经验可能会阻碍我们的认知与发展,但只要勤加分析,善于归纳,探寻本源,那么经验会
是我们的极大助力。更进一步来说,这不仅是人类在知识领域的认知与发展,更深层次的是对思维固化的突破,对惰性的克服,更是一个“人”有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的最佳证明。(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和材料对话,指出应该怎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
【总评】:
综观全文,层层推进,在“经验”的概念界定以及“但这些经验也可能会阻碍我们的认识和发展”原因分析上都有较深入的思考,多次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语言较生动,在限定时间的考场作文中算是比较优秀。但是,与材料的核心对话不够分析不够论证不够,对社会现状的联系也不够。
审视经验66分
(题目简洁明了)
人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可能阻碍了我们的认识与发展。现实生活中,不乏有人将宝贵的经验奉为“圣经”,遇事动辄以经验谈之,其经验主义背后是盲从心理在发难,面对固有经验,人们习惯不假思索地盲目采纳,长此以往,人渐渐异化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冷漠毫无思考力。
(第一段在复述材料之后,就抓住材料的后半句,直接到材料的核心论述点,指出了宝贵经验如何“阻碍了我们的认识和发展”,“不乏”、“动辄”、“不假思索”、“长此以往”、“渐渐异化”等体现了语言的分寸感,“发难”一词用得不恰当。)
因此,我们需要审视所谓的“经验主义”、“经验之谈”,这样我们才能有所发展,提高认识。
(第二段自然得出观点,从“审视经验”到“”审视经验主义“,论证向核心论述点不断推进。)人的认识与
发展需要独立思考与推断的过程,但冗杂繁琐的经验无疑限制了思维的自主性。伍尔夫曾坦言:“他人的眼睛是我们的牢笼”,如若只顾一味照搬经验,生搬硬套之下则失去了自主思考的习惯,渐渐陷于倾向于接受简明论断的罐头思维中去,我们本可以在深海中游泳,但盲从经验只能将我们禁锢于沙滩。
(第三段从人的认识和发展需要自主思考分析盲从经验带来的危害。语言“华而实”。)
此外,个人的认识与发展离不开与时代潮流,社会现实的契合,但盲从经验非但令人懒于思考,更可能与大势所趋相背。正如《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与山谷居民们一样,即便先行者带回了外界世界的消息,但他们依旧盲从祖先的经验,依照腐朽陈旧的律法无情处死了先驱者。
(第四段试图从经验主义影响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角度分析其危害,但是议例时对后果的分析不足,本段论证比较单薄。)
再者说,认识与发展上的突破均离不开创新,经验主义无疑将我们的想象囿于一角。“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不顾投资方的经验估测、商业伙伴的经验之谈,甚至是妻子的经验主义,用近乎疯狂的方式醉心于“火星移民”计划。唯有像马斯克一般果敢地击碎经验的桎梏,方能突破个人限度。
(第五段从接受新事物到创新,再进一步。)
故而,我们不能将所谓经验视作以不变应万变的“神圣教育”,面对经验,我们应当多一份审视,少一丝
盲从,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讨论对经验的取舍。
(第六段,总结前几段,再次强调对经验需要审视,指出审视的要义是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根据实际
具体讨论。)
但审视经验决不等同于将其全盘否定,经验作为源远流长的宝贵财富一定有具有值得参考的价值,我们当以实事求是,取其精华的态度正确对待经验。
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仅仅审视经验远不够,还应当质疑经验,改良经验,一经验作为行事的指南,在实际中灵动地运用正确经验解决问题。
(第七八段补论,第七段兼顾材料的前半句,避免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第八段在审视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和改良。点到为止,体现了思考的深入。)
综上,面对经验,我们应审问之,明辨之,改良之,运用之让正确合理的经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将经验一棒子打死,更不是将经验奉为教条。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总评】:本文的亮点在于,审题准确,能抓住材料提供的论述的重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论证有条理。“因此”、“此外”、“再者说”、“故而”、“但”、“更重要的是”,每一段通过这些词语,标志着文意的层层推进。
“经验”之谈(60)
人类在这颗古老星球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亿万年前,在这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人们总结了许多经验传给后人。它们无疑是前人智慧甚至是血泪的结晶。
(由经验是“前人智慧甚至是血泪的结晶”直接入题)
与“踩前人的石头过河”同义的俗语有许多,都在向人们宣扬吸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利处。这些经验是人们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可以使我们免于犯前人的错误,也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用于自身发展。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便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引用俗语和司马光的例子阐释经验的价值与意义)
纵然前人的经验可以使我们知得失,但这些经验却成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般的存在。有时前人的经验却阻碍了人们的认识和发展。
(承上启下,紧扣材料思辨性地提出经验会“阻碍了人们的认识和发展”的可能性)
究其真相,从客观上来讲,历史的车轮滚滚,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但经验却是停滞不前的。当一种经验不再适应时代现状时,它的效用便大打折扣了。若是人们没有认识到经验的“不合时宜”,便会受到过时经验的误导,认知与发展便受到了阻碍。梭罗曾说过“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从生活中学到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经验富有极强的时效性,而时代的变化又如此之迅速。
(从客观角度分析“经验落后于时代发展”,并引用梭罗的名言强化论证。)
而从主观上来说,经验并不是一个人人皆适用的通法,对于有些人适用的经验并不见的对他人也有效。而许多人正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盲目地去相信经验,没有理性地去分析经验在当前情况下是否适用,便成了经验的“信徒”,造成教条主义的盛行。盲目相信并不适用自己的经验只会使人们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愈发艰难,如同下药却不对症,又怎么能使顽疾痊愈呢?
(从主观角度分析“经验并不是一个人人皆适用的通法”,并指出盲目相信经验会导致“教条主义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