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1.重点了解石灰石、花岗石反映地质变迁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科普小品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行文特点。
3. 迁移写作:学习第6自然段“现象——生疑——解惑”的构段方式,介绍一种熟悉的大自然
的文字。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小品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行文特点。
教学难点:
迁移写作:学习第6自然段“现象——生疑——解惑”的构段方式,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
2.大自然是一部厚厚的书,书里的文字千千万。(出示表格)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本书里的哪三类文字?谁来介绍一下天书上的两种文字?
板书:天书星——辨方向云——识天气石——
3.明确学习目标:观星可辨方向,看云能识天气。行走于大地,石头这种大自然的文字又向我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呢?
二、精读第5、6两段。
(一)认识石文字
石头书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5、6两个自然段。思考并圈划关键词句。
2.讨论,完成表格。
3.过渡:不同的石头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作者伊林介绍的方法也不同。咱们来细细品一品。(二)略
读石灰石。
1.出示第5段:谁来读第5自然段?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2.指读后讨论:
简简单单3句话,因果关联一目了然,谁能用因果句式来介绍一下石灰石呢?
预设:因为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而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所以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先说结果,再说原因,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说呢?
预设:之所以说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是因为在这块地方挖出了石灰石,而石灰石是由海洋里的居民——贝壳碎后造成的。
3.你这么一介绍呀,使我想起了咱们三年级时学过的课文——《石头书》了,文中的地质学者告诉我们——石灰石上,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那块石头上还有——小鱼化石……它们无不在诉说着,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汪洋。
4.动画演示。用成语形容: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出示:沧海桑田)
5.小结:这就是石灰石告诉我们的——地质变化。(板书:变)
这块石灰石在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眼中只不过是——(灰的,普通的,不起眼的)
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通过研究,从中了解到地质的演变历史,他们真是——了不起啊!(板书:知)
6.指导感情朗读。
(三)精读花岗石。
1.过渡:走进森林,大自然又向我们传递了新的信息。看见什么了?(屏显:花岗石)
2.它们长什么样?(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伊林是怎样描述它的呢?
3.辨析出示:
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像披着毛皮一般。
青苔是植物,应该是长在花岗石上呀!怎么说“披着毛皮”呢?
(预设:“披”拟人,形象生动,比之“长满”,更形象。(板书:形象生动)青苔像毛皮,说明青苔很厚实,这毛皮布满石头全身,还要长到厚实的程度,说明是日积月累,可见,花岗石在此已经很久了。
小结,指导朗读:生动的比喻、恰当的拟人,花岗石就写活了。咱们一起读好这句话。5.过渡:森林里的新发现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问题也油然而生——
6.出示设问:
7.小结:问题一个接一个,不断地追问,勾起了咱们读者探究的兴趣。来,咱们一起问一问,。8.刨根究底长见识,到答案了吗?出示:
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9.小结:原来,花岗石不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而是搬家搬来的。(板书:迁)
石灰石反映地质变化,花岗石说明地质迁移,观石能知变迁呢!大自然的文字真神奇!10.比较阅读:这不,老师也很好奇花岗石的来历,请教了地质工作者,原来,披着毛皮的花岗石就是——(屏显:冰川漂砾现象)。
(1)你知道什么是“冰川漂砾”吗?
(2)地质学者这样告诉我们: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冰川漂砾
冰川具有很强的搬运能力,能把大量松散的、粒径数米的岩屑和山坡上崩落的石块等迁移到很远的距离(搬运远近以冰川规模大小而定),还可将粒径数十米的岩块逆坡搬运,抬到很高的位
置。冰川消融后,被冰川搬运的各种物质堆积下来(最早的距今数亿年),统称冰碛物。其中的巨大砾石,叫冰碛砾石,又叫漂砾。具有磨圆擦痕的大漂砾,不仅是冰川流行的证据,还可用作测量冰川流向、圈定范围,追索、寻砂矿、原生矿床的标志。
看懂了吗?
跟伊林的介绍比较,你更喜欢读哪一段?为什么?
(3)讨论:关注“爬、搬、走”等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预设:
①作者用“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贴着地面,慢得看不出它在移动,这一爬,就爬了亿万
年,爬到了千里之外。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板书:通俗易懂)
②“带着一起走”好似一家人浩浩荡荡去旅行,而且沿路队伍不断壮大,那场面一定很壮
观!
③“搬”,冰川力大无穷,搬得动粒径数米,重达几吨的花岗石,它可真是个大力士!(4)小结。(板书:科普小品文)
(5)同桌讨论:学到这里,你发现第5、6两个自然段在介绍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了吗?
预设:第5自然段由现象到解答,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而第6自然段介绍花岗石时,采用了设问的手法,引人入胜。
11.指导朗读:来,咱们分“现象——生疑——解答”三部分朗读这一段,感受一下这样介绍科学知识的
妙处。
三、迁移写作
1.小结过渡:伊林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介绍科普知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你想像他一样,成为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吗?那好!咱们继续前行,看见了——一位叔叔在观察大树的横截面,发现了——(年轮)。什么是年轮呢?我请个同学上台来指给大家看。
看到这一圈一圈的图案,你想问点什么呢——为什么树桩上有一圈一圈的图案呢?为什么小树上的圈圈少,而大树上的圈圈多呢?为什么这些圈圈有的靠得紧,有的离得远呢?…………
2.谁能解答呢?(年轮一圈,树长一岁;年轮宽表示那年光照充足。风调雨顺;;若年轮较窄,则表示那年温度低、雨量少、气候恶劣。所以在北半球,年轮密的一面是北,年轮疏的一面是南。)
3. 写法指导一——提问。
4.穿过森林,来到了——海边,看见了——潮汐(出示现象),请学生讲述。
5. 写法指导二——形象描述:你能学着伊林,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介绍让大家明白潮汐是怎么一回事吗?
6.练说:你还认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8.出示小练笔要求,学生写话:瞧,看见了现象,产生了疑问,又到了答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我们也就成了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了。请模仿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写法,也形象生动地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9.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10. 分享,点评、修改。
四、体会写作方法。
1.简要学习最后一段,交流。追问: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你是怎么懂的?
2.出示段落:课文最后一段说的就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看出来了吗?有几种方法?
(1)到树林或田野上走走,仔细观察:(2)到书里去寻;(3)请教有学问的人。
3.引读:是呀,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言下之意——只有出去走走,仔细观察,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4.谢谢伊林的经验分享,咱们一起来读好这真诚实用的建议。
五、总结。
同学们,出门走走吧!走进自然,睁大观察家的眼睛,迈开实践家的腿,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六、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科普小品文
星辨方向
形象生动
云识天气
通俗易懂
石知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