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00年前的1521年4月17日,马丁·路德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申述自己的信仰,在被要求背弃改革重归教廷时,路德喊出了那句传世名言:“我别无选择,这就是我的立场!”自“九十五条论纲”始,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分道扬镳,宗教改革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彻底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样貌。整整500年后的今天,也进入了一个纷争的年代,宗教、族、身份、意识形态等领域中无论理念还是现实,其中的冲突渐成水火之势,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似乎在到来,而我们这个时代那振聋发聩的“论纲”踪迹何在?
年轻的人文主义者马车夫
路德出生于农民家庭。他的父母可能性情乖戾,路德在书信和谈话中经常公开把自己神经质的病痛归罪于双亲。童年时代由于害怕做错一件小事而挨打的恐惧心理,极大影响了这位虔诚之人的思想,而恐怕也只有这种精神上所受的影响,才能解释他的生平以及为什么会在晚年犯错误。不管正确与否,希腊的谚语说,艰苦的童年能造就伟人,舒适安逸是培养不出伟大品格的。
在马格德堡大街上,14岁的小路德既没钱又没本事,还经常发烧,被赶出家门后,不得不沿街乞讨。不久,一个商人家里的老板娘看到这个孩子能唱歌,又生着病,就对他发了善心。发烧和唱歌是路德内心世界的反映,阵阵发热和得到拯救,远不只是他年轻时候的事情,而是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17岁那年,在路德的经济和前途发生危机的关键时刻,父亲给了这个有天赋的儿子足够的金钱,让他在埃尔福特攻读法律,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成为市长或大主教的大臣。但是路德情愿献身哲学,通过哲学解开他百思不解的疑团。他20岁时开始注意女人,后来又发誓恪守僧侣的贞洁。20年后,在他45岁时,已经有了5个婚生孩子。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他内心经历着的极端矛盾。
路德寻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上帝,他命中注定要与世界共命运,但他对每片落叶掉地都感到惊恐。一些认识他的人后来描述说,偶尔在欢宴席间,他会失神地凝视前方,在一片喧闹声中,倾听和沉浸在遥远的死一样的寂静中。排除不了自己的恐惧,常常使他信心不足。他觉得没有理由接受上帝给他带来的这种痛苦,他应该设法报复。有一次在徒步旅行中,他突然拔剑向腰部动脉上猛刺一刀,幸亏当时离镇子不远,他的同伴及时把他送到一个外科大夫那里,这才得救。
此后不久,他就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消失在高高的院墙之内。这时他21岁。
简陋的单人小屋,70名僧侣千篇一律的乏味日常生活,严格的纪律,恪守贞洁清贫的庄严誓言,长老和神甫严肃冷峻的神态:这一切深深地震动了他。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着这种生活,直到20年后才正式放弃。 终于要由他第一次主持修道院教堂的弥撒了,在这关键时刻,他突然慌张不安,在修道院院长紧紧地挟持下,他才没有从祭坛上逃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的老年,他身边必须经常有人陪伴,以便在他突然发作时可以帮助他。路德的这种沮丧压抑的情绪,可以用一条曲线来描绘:从苦行主义到反抗又回到苦行主义。路德把这些都归咎于一种不能克制的焦虑。
他希望从上帝那儿得到的不过是神的仁慈,同时他又热切希望有自由的意志。于是,上帝给他送来了一位朋友,这似乎象征着希望。他是萨克森的贵族、心理学家冯·施陶皮茨,作为主教代理人,前来修道院检查工作。他把路德带到维滕贝格大学,路德穿着黑长袍,成为了教授和博士,但仍然和普通僧侣一起持斋、祈祷、做弥撒,是年他25岁。他重新步入世俗世界,现在,在他身后的是修道院,在他前面的是生活。
路德在维滕贝格的居所 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是一位仁慈的君主。他的确比较关心自己的人民,并开始反对罗马无休止的要求。根据选帝侯的命令,路德同时兼任传教士。他递交了一份关于15个问题的书面材料后,要求尽快解职,但是由于教区主教生病,他在一个星期天被迫走上布道台。
他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众,向他们传播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可以自由地用德语来讲述自己的思想,这在过去一向使用拉丁文的经院式修道院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他马上显示出语言和演讲的才能。他的讲演稿采用了圣保罗文集的文章,非常正统,但是比较蠢笨的萨克森农民和市民却被深深地触动。布道巡回进行,第二个星期日,教堂挤满了众,甚至选帝侯也亲自出席了。所有人的眼睛盯着这位新传教士。听过无数老朽昏聩的讲话,今天突然看到一位令人鼓舞的年轻人,用生动的德语,结合农民的日常生活,讲述上帝的仁慈。这正是农民心目中的上帝。这也同样增强了这位传教士本人久被压抑的自信心。渐渐地,这位忧郁的僧侣感到周围世界光明了一些。
不久,这位年轻的僧侣兼教授为了自己的勋位,动身到罗马梵蒂冈去。在罗马他见到了世俗化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他只是远远地见到了他,毫无义愤的感觉。直到多年以后,他才在总结自己过去的坦述中说:“当时我相信罗马的一切,但是后来我后悔了。”
教改风云
路德在维滕贝格大学平静地度过了七年教授兼传教士的生活。他教学相长,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在学习希腊语的过程中,他发现《圣经》拉丁文译本极大地歪曲了原著。此刻这
位不知名的僧侣在书中发现了一个单词的错误,几乎使这个小房间的空气中充斥着末世的威胁,而且它的后果一直影响了好几代人,比德国皇帝向帝国及诸侯庄严宣布的和平敕令远为持久。
这个时候利奥十世已晋升为教皇,除垄断神权以外,还可以行使很多世俗的权力。这一点曾经遭到很多德国皇帝的反对,神学家也予以抵制。利奥继续出售前任制定的赎罪券,更为甚者,他还要向德国收缴国库税。
路德被滥用神权的做法激怒了。当时这样的问题是可以在公共场合进行辩论的。路德写了一篇论纲,在这篇文章中,他小心翼翼地运用了自己农民的智慧。他写道,教皇的好意只是被误解了。忠实的信徒要求惩罚,而不只是买一张赎罪券。教皇怎么会只关心钱呢?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把这些想法归纳到一份以拉丁文写的《九十五条论纲》中,并把它贴在教堂的大门上,时间是1517年10月31日,万圣节的前一天。这篇论纲表面上看没有可能引起骚乱或造反的文字,但它的内在含义却点燃了人们的怒火,激起了人们内心小心掩饰着的蔑视。然而要知道,这是以阅读范围有限的拉丁文写的呀!人们听到用德文翻译过来的内容时,更是无比愤慨。接着几个不知名的学生把翻成德文的小册子带到萨克森农村,带到易北河、莱茵河、多瑙河、海滨、阿尔卑斯山区,带到所有辉煌的古老城市和贫穷不堪的边远乡村、基督教堂、骑士的城堡、国王的宫廷,最后迅速地到达了罗马教廷。
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术是如此伟大,深入人心的信念又如此有力量。
受这份文件震动最大的是作者本人。他开始时感到惊讶,接着感到害怕。他看到自己的文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反响,这可是他从来也没有梦想和希望过的。路德突然发现自己卷入了世俗斗争,不禁十分震惊,这是他从来也没想到过的事。
这一年,路德35岁。当他出现在修道院、市政大厅和酒馆时,市民和农民聚集起来把他推举
出来,向他致敬,并争先恐后地以一睹他的风采为快。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这就是那个最近把教皇驳得体无完肤的萨克森人。当他来到海德堡,最有名的大学教授和校长都竞相与他握手,他感到十分得意!人民——年轻的、年老的、虔诚的、有学问的,第一次在这个内心充满恐惧和疑虑、自卑而又神经质的僧侣身上唤醒了伟大的使命感。显然,他现在面对的是不同于其他种族的德国人。他总结说,是他们促使他成了一名斗士。教皇召他到罗马去。为了保护路德,选帝侯建议他在德国接受审查。路德面临第二次考验,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觐见德皇!
路德在此以前曾举行过多次公开辩论。有一次是在路德同神学家艾克之间进行的。他们都用拉丁语,辩论十分激烈,最后不得不转到教会理事会上进行。路德突然一反平日温文尔雅的常态说:
“教会可能犯错误,只有《圣经》是确实可靠的。”
“如果你是这么认为的,”艾克反驳说,“那么你就是一个异教徒!”
此时路德突然用德语说:“我并不否定教皇及教会的权力,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来自神。但即使德国皇帝不是来源于神,我们也应该尊敬他。”
这是决定性的一击。辩论的结果是惊人的。在那个没有报纸和广播的时代,口头传播产生的效果是惊人的。路德看到大批人文主义者站到自己这边,他的勇气和战斗精神也越来越高涨了。这位苦行僧到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比喻:“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了。”
暴风雨来临了。教皇要求交出路德,并把他逐出教门。罗马发出了教皇的训令。路德召集学生参加焚烧教皇训令大会。大门敞开着,学生围着火堆欢呼雀跃,路德在狂欢声中把一束羊皮纸卷扔入火中。
路德焚毁教皇训令
现在宗教法庭可以随时把路德投入火中,就像他把教皇的训令投入火中一样,但是世俗力量——他的君主保护了他。 “这就是我的立场!”
1521年,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第一次帝国议会上,查理发现诸侯们心绪不安,他们正在为德国内部日益高涨的动乱氛围和自己的前途担心。谁能影响这位年轻的皇帝?这位年轻人镇静自若,不偏不倚。他说,他应对教皇负责,因此似乎立即就会宣布剥夺这个被革出教门的僧侣的公民权,但是少数选帝侯要求他召见路德,查理同意了。
路德决定见驾。他所属地区的选帝侯答应保护他,而且皇帝的诏书本身就是一张安全通行证,具有足够的仁慈和安全保障。路德像天使一样被送上路。尽管如此,整个德国还是震动了。路德会被处死吗?
100年以前发生过的事难道不就是这样的吗?一位神学教授被另一位皇帝召见。同样的诏书,同样的情景,结果皇帝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路德本人十分激动,他似乎是一位凯旋的胜利者。
召见的过程十分简单,但却是德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代表政权的国家人物和代表精神思想界的人物从来没有如此面对面地互相打量对方的外表和内在的力量,进行直接的较量。这次交锋不是过去的教会与国家的对话,而是德国历史上代表思想精神的力量同国家权力的第一次交锋,过去这两股势力习惯于各行其是。
当天这两个人看到的是什么?
皇帝看到在他面前的是一位身穿黑袍、37岁但仍很瘦削的修道士,使人不由得想起克拉纳赫早期的侧身像:尖尖的鼻子,轮廓分明,面苍白,一对乌黑的眼睛。修道士看到在他面前的是一位身裹彩天鹅绒和华丽丝绸的伟大君主。面对查理五世本人,他不禁感到荷兰画师奥利对这位皇帝的肖像画简直如同摄影一般生动逼真。他天庭饱满,有着与路德一样挺拔但却俊逸得多的鼻子,双唇微启,两道剑眉犹如画出来一般整齐,一头浓密的黑发,十分英俊秀气,他的手随意地搁在胸前,整个姿势优美动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