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妙招助波澜——写事要有点波澜
■ 郑培忠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性的文章应当写得波澜起伏。下面介绍几种可以造成文章波澜的方法。一、巧设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设置悬念,旨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刺激阅读的兴趣,一般有如下三种方法。①倒叙手法。就是把事件的结果或后发生的事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再叙述事情的过程。如鲁迅小说《一件小事》一落笔写道:“我从乡下跑进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作者通过现在的不少国家大事“增长”“我”的坏脾气和过去的一件小事“拖开”“我”的坏脾气的对比,点出那件小事,激起了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具体叙述那件小事的前后经过。②反常法。开头写文中人物的反常言行,然后再叙述造成这种反常行为的原因。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开头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反常行为和反常语言,“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样写,极大地调动了读者阅读探究的兴趣,想急于知道别里科夫这样做这样说的原因。二、巧用抑扬,形成情节波澜想赞扬文中人物,偏不直接
从赞扬的角度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角度入手。这种写法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如杨朔散文《荔枝蜜》开头写道:“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段文字先叙述了自己对蜜蜂的不喜欢,文章的后面部分写了自己在养蜂场见到蜜蜂的经历,听养蜂人介绍蜜蜂的各种优点,前后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欲扬先抑,最大限度地赞美了蜜蜂。三、巧用对比,突出描写对象为突出某个描写对象,可以描写该对象在不同时空中的情景,或者将它(他)与别的对象进行对比。如鲁迅《故乡》,二十年前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二十年后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一对比,就突出了故乡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荒凉的现实。为突出闰土,作者将他和杨二嫂做了对比,杨二嫂见到“我”时用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而闰土则是“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样一对比,就突出了闰土的善良、朴实与憨厚。四、
巧设巧合,造成人物冲突巧妙设置巧合,可以造成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发配沧州,碰巧遇到自己多年前救济过的现在沧州开酒店的李小二,从而引出下文中的诸多情节;林冲打酒回到草料场,因房屋在风雪中坍塌,自己只好来到不远的山神庙,放火陷害林冲的陆虞侯、差拨、富安也来到山神庙,一系列的巧合,让林冲明白了自己被陷害的经过,于是怒杀了三人。作者正是借巧合,造成了人物的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五、巧设意外,增加情节曲折性写作时,作者故意不让情节向着读者想象的方向发展,而是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变化,可以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如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冬天来了,主人公苏比想尽了各种犯罪办法,希望能被抓入狱中过冬,但都失败了,最后,教堂中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控制了他的罪恶”,他决定靠自己的努力“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可这时警察却逮捕了他,判他“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意外的结局,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佳作示例】这不是一双手一考生我难以相信,这是一双手。但它却真实的长在了我爸爸的身上。这是我见过的最丑的一双手,硕大无比,又黄又粗。有的地方还开了裂,这是一双只有蛮力的手。爸爸长期以来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但我对他的印象却不是很好,很高很大,只会骂我,像个恶汉。所以从前,我从来没有期望过他能像别的爸爸一样送我上学或高高地把我举起玩。但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的梦想,他无法理解,只会骂我,要
马车夫像个男子汉。我只能看着别人的爸爸大手牵小手的上下学。我觉得别人爸爸的手很漂亮。爸爸不在外面打工已经有两年了,这两年,他用他那双丑陋的手操持着家务,守着他的两亩田地。或许是爸爸变了,又或许是我长大了,爸爸不再整天骂我,但我仍然不喜欢他。上学期开学,我带了比较多的生活用品,一个人拿着比较吃力,于是爸爸拿起了大部分行李说我送你去吧!我很吃惊,但仍条件反射般地说了句不用,他回了一下头,却仍是大步向前走去。我便只好跟在后面,一路都没有说话,只是盯着他的那双大手看,手仍是很丑,手臂上的肌肉很明显,很有力。到了学校,他也只说了一句“你好好学习,有事叫我”便又大步迈回去了。我很感动,这是他第一次送我上学吧!虽然没有牵着我的手。使我更吃惊的是这学期。一次午休,他很突然的提着两大袋子苹果出现在我教室门口,用他那双丑丑的大手招呼我过去。然而我见到他的第一句话便是,“你有什么事吗?”他的手有一丝抖动,但又很好地控制住了,说没什么事,过来看看我。家离学校挺远的,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两端还得走路,他就为了看看我,用那双手提着很重的苹果来了。原来,我渴望用来保护我的那双手,一直在我身边。现在看那双手,又多了许多岁月的痕迹,但是现在,我不再觉得它很丑,儿时的我,只是因为无知蒙住了双眼啊!这不是一双手,这是撑起一片天的大山啊!【点评】本文紧紧围绕“父亲的手”这一描写中心,突出了父爱的伟大。为了使情节有波澜,作者主要运用
了欲扬先抑和对比这两种方法。1.欲扬先抑。一开始作者极力描写父亲手的丑陋,说它是“见过的最丑的一双手,硕大无比,又黄又粗。有的地方还开了裂”,说它“只有蛮力”。最后作者赞美这双手是“撑起一片天的大山”,极大的反差,渲染了父爱的伟大。2.对比。①父亲丑陋、蛮力的手与别人爸爸漂亮、温柔的手对比;②爸爸一双只有蛮力的手与现在能“撑起一片天的大山”的手对比;③上学期与这学期两次情况的对比。欲扬先抑、对比使情节变得曲折,富有波澜,极大地吸引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