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雨巷》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在上册认知的基础上立足欣赏,从人性之美、科学之美、小说欣赏、散文欣赏、诗歌和戏剧欣赏、古诗文欣赏等方面安排学习重点。
《雨巷》是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现代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阅读和欣赏部分的重点是诗歌与戏剧的欣赏。欣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丰富的情感。
《雨巷》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深沉、优美的旋律,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以及诗人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彷徨感。
茶杯蛋糕
(二)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是职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
安全教育网络平台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现代诗歌,但并不擅长深入系统地分析诗歌中意象、意境和象征,把握现代抒情诗的主题。国商专业学生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往能力较强,专业课以英语和HND课程为主,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养成
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组内合作、组间交互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欣赏《雨巷》时,会受制于时代背景等诸因素,理解并不一定到位,但通过朗读欣赏,他们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诗言志,歌咏言”。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是品味诗歌情感的钥匙。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意象、意境,学习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主题,提高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感受诗人抒发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朗读,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和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抒发的复杂情感,理解主题的多义性。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雨巷朗诵
英语中的感叹句(一)教学方法
朗读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诗歌抒发的复杂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法。预习阶段:个人朗读录音,组内和班内推优;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揣摩意象阶段:小组按要求填写意象分析表格,各组分别汇报相关资料,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分享学习资源;小组讨论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象征意义,完成表格。
教学环境:可联网的多媒体教室。
四、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共一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制定朗读评价标准和小组学习评价表格;布置小组各自任务和上交时间,检查、整合
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布置并检查测试题
学生课前准备:朗读录音上传,记入小组成绩;完成测试题上传;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
(一)导入:品韵律
课前播放全班推优学生录音,听朗读录音,进入课堂学习,感受诗歌韵律。
(二)感知:赏画面
学生归纳《雨巷》的内容;说出本诗感情基调;齐
读出惆怅的情绪,音频配乐渲染气氛。
(三)揣摩:析意象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出《雨巷》当中带有惆怅、忧郁情绪的意象。
2.着重选取其中三个意象――姑娘、雨巷、“我”――分析。按要求,小组填写电子表格提交。
3.体会意境。①学生说说:走在这样的雨巷中感受到的氛围;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以及呈现的画面感觉。③女生朗读,体会朦胧凄美的意境。
4.小组讨论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丁香姑娘”、“雨巷”和“我”的象征意义,小组完成表格3上传。
(四)总结:评特点
1.理解主题的多义性,个人投票并说说理由上传。课前朗读录音推优者当堂配乐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复杂的感情,点评朗读。
2.回忆感受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意境,理解本诗表现手法中西结合的特点。
3. 总结本课中鉴赏诗歌方法。
(五)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搜集并整理《我爱这土地》的相关资料: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介绍、意象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主题。独立完成,书面形式上传,
200-300字。
板书
雨巷
游戏网名 超拽
戴望舒
老舍的故事
“雨巷”
意境:朦胧凄美
“姑娘”“我”
意象象征主题
(多义性)(多角度)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说明
1.图片形式,展示丁香,江南雨巷等,增加视角直观了解和体会。
2.音频形式,朗读录音,背景音乐。既可以随时听,反复听,又可以课堂上节选听,便于大家分享。单独的配乐,便于学生随堂朗读。
3.视频MV短片,学生可以下载自己满意的短片,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大家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
4.网络平台:小组课前搜集整理资料上传给教师,教师整合资料放到学习资源平台上;教师把朗读评价表格放到学习资源平台,学生利用此表格互评朗读录音;学生课前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