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教学生活化是指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搭建过去已知史实贴近当前学生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一种教学模式,进而强化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历史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本身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时间遥远,再加上当前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的简单化和学科副科地位,高中历史教学一开始学生就出现对课程没有多少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按照传统教学模式,高中学生往往随着课堂教学逐渐深入,就会出现认知简单化和表面化,无法深层次提高分析水平和人文素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体系建构上已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按照编年体编排的形式,整合成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三大模块,新课程历史学科的改革为历史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它的目的在于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因此,高中历史课教学只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对生活现象好奇心,才能最大化激发学生对历史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二、构建历史课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让历史课教学生活化的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只有学生带着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对他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效能,我们发现学生中,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因此,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同时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只有使师生关系生活化,建立民主平等、互助互信、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历史课教学生活化顺利开展,让历史课堂成为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彰显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二)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东西,但它反映的是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现实就是过去一种延续。在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因此只有植根于生活现实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历史老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及与社会热点问题,并将其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首先,历史生活化教学要注意走进学生生活。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
活感受,并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并由这种历史认同感引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而后盛行于封建社会”一课时,我们要结合现实实际情况来设计生活化质疑问题,如“王位世袭制为什么能够在整个封建社会生存延续下来呢?它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特征?这样的世袭与我们现实社会上的私人企业主把企业或产权传给自己的子女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吗?如果你是私企老板,你会怎样处理你企业继承权问题呢?”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社会中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某些现象来思考这一特定的历史问题,不仅
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世袭制,而且还把学生引入教学主旋律之中。
再次,历史教学要时常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求知欲强,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同时热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在讲述中国清末边疆危机一课时,我们适当引入总理“环法之旅”、台湾问题及东突组织在新疆制造恐怖事件等时事,都会引起学生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的联系、想象发生某一时期相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而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和把握过去与现在之间某种内在关联,使学生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同时适当引入时事是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正如杜威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由此,我们更要顺应新课标的理念,以教材为框架,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
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知识,更好地领会知识。
(三)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生活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开展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活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一个根本途径。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它以创设特定的历史生活化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对已知历史现象发表评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认识历史,增强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就可组织同学进行模拟电影《东京大审判》
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扮演特定列强与受害者主控双方进行唇舌剑辩论,学生之间辩论能把学生的看、做、思结合起来,进而突出教学重难点。但同时会因学生辩论,会吸引学生眼球;因学生别出心裁表演,会引起学生开怀大笑……但辩论会不知不觉中显现出本框重要的内容“列强入侵根本原因”和“民族危机产生根本原因”。通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情境”设置,可以使以前干巴巴的课堂教学增加活力,把已经过去的历史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历史课变得活跃、生动,不在是以前单单是知识的罗列,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的提高了学习知识积极性,其思维的创造性和敏锐性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历史生活化教学过程还可以以生活化的模拟游戏与角扮演、
讲故事、分组讨论、自由辩论、演示学习成果等组织形式呈现。
(四)教学手段呈现生活化
历史学科的特性:时空的遥远、事物的抽象,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障碍,要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拉近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距离,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现代教学手段趋于多样化,而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能将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时也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生活化的教学手段主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形、声、、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面前展现活生生的历史画面,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冷冰冰的书本文字中活了起来,能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播放《九一八小调》、《松花江上》等歌曲和视频,营造日本侵华使中国东北陷入被欺凌压榨的悲惨气氛,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东北人民痛失家园的悲愤心情;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还可以因需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即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我县一些历史遗址、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等,通过参观体验这种外延式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在生活中的影响。教学手段的生活化以其特有的再现过去历史形象,为学生创设特定动态的历史生活情景,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真实而复杂”的历史问题中“经历历史”,感知史实,对史实的本质理解更透彻。
生活处处是课堂三、感悟生活、升华思想
走进生活我们了解了知识,体验生活我们培养了能力,感悟生活能使学生情感升华,激发学
生对生活的热爱,领悟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如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和不同阶层的生活习俗,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热爱,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又如在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时,设置情景“2008年12月17日是迎世博会倒计时500天,利用世博契机,你将如何传播玉环文化?”通过讨论,让学生领悟到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培养了学生既要做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更要做文化传播的文明使者。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史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也得到了不断升华。
总之,历史课教学生活化,能真正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促使学生个体从狭隘的知识领域走向宽阔的生活领域,从而体现生活化教学在历史课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83页。
[2]袁振国主编,唐惠、屠荣生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4]舒奇雄、温旭蓉,《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创新空间——话说昭君活动课案例》,《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8期。
[5]韩湘萍,《高中历史新课程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从实践思考与探索说开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