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生活处处是课堂 一、“大语文教育”简述
河北省邢台市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于1983年9月1日开始“大语文教育”的教改实验。大语文教育的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构成。“一体”就是指主体课堂教学,“两翼”分别是开展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作为其主体的课堂教学有五部分组成:(1)课堂阅读教学;(2)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3)参读教学;(4)说写教学;(5)考试考查。为了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贯彻以下原则:(1)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2)千方百计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语文教育结构中的“左翼”即语文课外活动包括:(1)组织凭兴趣自由参加的写作、朗读、书法、诗词等课外小组;(2)每天进行几项短小的语文活动;(3)每学期指定一部古典名著,有教师指导选读或泛读;(4)广泛开展读书、读报活动;(5)配合教学进度的活动;(6)配合时令和节令的活动;(7)办手抄小报;(8)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右翼”即利用语文环境。对语文环境的利用分为客观利用和主观利用两个方面。客观利用是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包括教室语文环境、校园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环境这个客体的积极影响。主观上利用语文环境是指教给学生一套方法,帮他们树立起在客观语文环境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具体方法是:(1)在日常的听说活动中学习和实践;(2)在日常的读写活动中学习和实践;(3)各
河北省邢台市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于1983年9月1日开始“大语文教育”的教改实验。大语文教育的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构成。“一体”就是指主体课堂教学,“两翼”分别是开展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作为其主体的课堂教学有五部分组成:(1)课堂阅读教学;(2)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3)参读教学;(4)说写教学;(5)考试考查。为了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贯彻以下原则:(1)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2)千方百计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语文教育结构中的“左翼”即语文课外活动包括:(1)组织凭兴趣自由参加的写作、朗读、书法、诗词等课外小组;(2)每天进行几项短小的语文活动;(3)每学期指定一部古典名著,有教师指导选读或泛读;(4)广泛开展读书、读报活动;(5)配合教学进度的活动;(6)配合时令和节令的活动;(7)办手抄小报;(8)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右翼”即利用语文环境。对语文环境的利用分为客观利用和主观利用两个方面。客观利用是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包括教室语文环境、校园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环境这个客体的积极影响。主观上利用语文环境是指教给学生一套方法,帮他们树立起在客观语文环境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具体方法是:(1)在日常的听说活动中学习和实践;(2)在日常的读写活动中学习和实践;(3)各
科语文学习;(4)影视语文学习;(5)利用班级的各种活动、会议;(6)从欣赏艺术作品中领悟。
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的思想素质相对较好。历次统测,试验班语文分数均高于平行班。学生的智力发展相对较好。语文能力相对较强。对其他各科有促进作用,使各类各层次学生同步发展,两极分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工作情况较令人满意。学生知识面较宽,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爱好和特长都有较好的发展。
二、“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简述
为了使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1993年湖北宜昌的余蕾老师创造性地开始以“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为基础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试验。
试验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特级教师张孝纯的“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思想,刘国正先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科勒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论,以布鲁姆“目标评价”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现代自然科学中“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等为理论源泉。
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的思想素质相对较好。历次统测,试验班语文分数均高于平行班。学生的智力发展相对较好。语文能力相对较强。对其他各科有促进作用,使各类各层次学生同步发展,两极分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工作情况较令人满意。学生知识面较宽,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爱好和特长都有较好的发展。
二、“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简述
为了使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1993年湖北宜昌的余蕾老师创造性地开始以“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为基础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试验。
试验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特级教师张孝纯的“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思想,刘国正先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科勒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论,以布鲁姆“目标评价”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现代自然科学中“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等为理论源泉。
试验的主要目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课内外衔接”试验就是力求花费最少的必须投入时间,取得现有条件下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尽可能的主动、积极、轻松地学习。使学生达到:(1)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继承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2)能养成学习语文的各种良好习惯;(3)能善听、会读、勤观察;(4)能说会写;(5)能综合运用眼耳等感官洞察社会生活,同时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及时进行加工整理,能快速准确地表述出来。做到视、听、读、写、说、思同步进行,形成熟练的语文学习技能。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水平及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生活对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的要求。使学生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试验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融教材内外为一体,课堂内外为一体,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为一体;(2)实践性原则,语文能力培养注重课内外的实践活动;(3)开放性原则,做到教学思想开放,教学内容开放,课堂教学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手段开放;(4)愉悦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体现人文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科学评估原则,对学生素质评估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各种能力、素质养成过程的评估。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水平及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生活对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的要求。使学生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试验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融教材内外为一体,课堂内外为一体,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为一体;(2)实践性原则,语文能力培养注重课内外的实践活动;(3)开放性原则,做到教学思想开放,教学内容开放,课堂教学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手段开放;(4)愉悦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体现人文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科学评估原则,对学生素质评估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各种能力、素质养成过程的评估。
试验模式分八步实施:
(1)课内外感知。①感知自然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②感知生活,学生以自我为轴心的生活环境是他们接触生活、感知生活的最佳途径。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情更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③感知社会中语文学习素材,深层洞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味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充分感知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在感知中融进自己的理性思考。④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材料。
(2)课前听说训练。开展课前系列听说训练活动,以大纲听说能力要求为依据,以社会生活和学生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
(3)展示目标。课
堂教学目标相对单一,避免贪多求全。
(4)例证目标。充分贯彻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思想,学习教材的过程就是例证目标的一个过程。
(5)学法指导。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制定具体的学法指导计划;进而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归纳出具体的学习方法,采用恰当的方式教给学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6)迁移运用。有机衔接教材内外、课堂内外的语言材料,强调相机迁移运用训练,注重学
(1)课内外感知。①感知自然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②感知生活,学生以自我为轴心的生活环境是他们接触生活、感知生活的最佳途径。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情更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③感知社会中语文学习素材,深层洞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味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充分感知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在感知中融进自己的理性思考。④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材料。
(2)课前听说训练。开展课前系列听说训练活动,以大纲听说能力要求为依据,以社会生活和学生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
(3)展示目标。课
堂教学目标相对单一,避免贪多求全。
(4)例证目标。充分贯彻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思想,学习教材的过程就是例证目标的一个过程。
(5)学法指导。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制定具体的学法指导计划;进而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归纳出具体的学习方法,采用恰当的方式教给学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6)迁移运用。有机衔接教材内外、课堂内外的语言材料,强调相机迁移运用训练,注重学
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7)创造提高。打开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创造性理解、创造性表达、创造性思维,享受到创造的乐趣。
(8)课外延伸。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补充能源,以课堂为新的起点,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向课外延伸,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
以课堂外教材外观察能力的培养为例,“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认识到社会生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广阔天地,只要善于观察,举目抬头皆是语文学习的素材。①运用课内所学观察方法,迁移延伸到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人、物、事、景,坚持写观察日记。②培养对说话环境、说话气氛的观察能力,说话得体。③比较观察,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不同角度下观察同一人、事、景、物定会有不同的结果。如:同一支玫瑰花,当你成功时、受表扬时看到的多半是花,失败受批评时看到的很可能就是刺。在写作时就应该充分注意站在恰当的角度模拟观察结果,形象表述。④社会博览能力训练,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这些让观察者认识了世界,辨别了是非,开阔了视野。给学生以充分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使他们养成勤观察的习惯。如街头采风、荧屏博览、工厂参观、野外写生、博物展览、春游郊游均有助于培养学生博览众长的习惯和能力。这些工作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学
(7)创造提高。打开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创造性理解、创造性表达、创造性思维,享受到创造的乐趣。
(8)课外延伸。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补充能源,以课堂为新的起点,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向课外延伸,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
以课堂外教材外观察能力的培养为例,“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认识到社会生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广阔天地,只要善于观察,举目抬头皆是语文学习的素材。①运用课内所学观察方法,迁移延伸到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人、物、事、景,坚持写观察日记。②培养对说话环境、说话气氛的观察能力,说话得体。③比较观察,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不同角度下观察同一人、事、景、物定会有不同的结果。如:同一支玫瑰花,当你成功时、受表扬时看到的多半是花,失败受批评时看到的很可能就是刺。在写作时就应该充分注意站在恰当的角度模拟观察结果,形象表述。④社会博览能力训练,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这些让观察者认识了世界,辨别了是非,开阔了视野。给学生以充分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使他们养成勤观察的习惯。如街头采风、荧屏博览、工厂参观、野外写生、博物展览、春游郊游均有助于培养学生博览众长的习惯和能力。这些工作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学
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了学生视野,使语文教学间接地贴近了生活。
三、李镇西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思想
二十世纪末,李镇西提出了一个主张: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1)语文讲读生活化,实际上就是教师善于寻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2)语文训练生活化,训练既指语、修、逻、文的知识巩固,也包含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训练生活化就是教师的训练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语文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联系。如:讲病句,从学生作文中例子;讲修辞,联系学生熟悉的广告、对联。(3)语文教育生活化,教师和学生一起审视今天,反思昨天,并思考怎样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学生生活语文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
三、李镇西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思想
二十世纪末,李镇西提出了一个主张: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1)语文讲读生活化,实际上就是教师善于寻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2)语文训练生活化,训练既指语、修、逻、文的知识巩固,也包含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训练生活化就是教师的训练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语文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联系。如:讲病句,从学生作文中例子;讲修辞,联系学生熟悉的广告、对联。(3)语文教育生活化,教师和学生一起审视今天,反思昨天,并思考怎样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学生生活语文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
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并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习惯。具体体现在:(1)日常生活语文化,让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让学生不但认真阅读课文,而且更习惯于课外博览。让学生不但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习惯于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应付教师,而是表达自己的心声。在日常生活中,从打电话到会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留言条到申请书均能进行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应用。(2)班级生活语文化,班委选举写自荐书并上台演讲,每节课前的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及班干部。这样做,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语文训练,又是班级教育。如此结合巧妙而不露痕迹。(3)社会生活语文化,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学生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可以说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连电台、电视台里不少主持人也常常读错字,这就恰好为训练学生辨字正音提供了一种生活化的、社会化的语文试题。当学生将反映语言混乱、文字错误的《调查报告》寄往有关单位和部门时,他们就为净化祖国的文化环境尽到了一份责任。通过这样一些以语文为工具的参与活动,学生收获的不只是不断提高的语文实践能力,更有日益增强的民主、独立、批判、创造精神。
四、孙宏杰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试验
四、孙宏杰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试验
孙宏杰认为语文学科是由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教学系统(如现代汉语、古汉语、文学、写作等)组合而成的。语文教学性质的多特性(如工具性、思想性、社会性、知识性、综合性等),语文教学任务的多职能(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能力训练等),语文能力训练的多项目(听、说、读、写、看、想等),每项能力内部结构又是多层次、多因素的,同时,上述诸项目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又错综复杂,往往是相互渗透,互为因果。这一切,决定了我国的语文教学绝不是只抓某一端、只持某一绝“招”就能大功告成的。综合性强的学科,只能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鉴于语文学科的这种特征,孙宏杰老师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试验,既重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也认真进行思维训练,但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阅读、说话、写作、书写的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上。明确目标:教出来的学生,大多要能写一手端正、规范甚至是漂亮的字;能写出语句通畅、用语得体、表达清楚的文字;能用普通话有条有理地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般的文章读后能抓住中心。概括起来讲,主要就是:一手像样的字,一笔得体的文章,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一看就能抓住要领的读书能力。不是只让学生死读、死写、死练,而是想方设法在练字、写作、说话、读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也受到思想情操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得到思维的训练。
鉴于语文学科的这种特征,孙宏杰老师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试验,既重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也认真进行思维训练,但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阅读、说话、写作、书写的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上。明确目标:教出来的学生,大多要能写一手端正、规范甚至是漂亮的字;能写出语句通畅、用语得体、表达清楚的文字;能用普通话有条有理地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般的文章读后能抓住中心。概括起来讲,主要就是:一手像样的字,一笔得体的文章,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一看就能抓住要领的读书能力。不是只让学生死读、死写、死练,而是想方设法在练字、写作、说话、读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也受到思想情操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得到思维的训练。
综合治理,就是语文教学全方位地展开。既治教,又治学;既治课内,又治课外。在“教”的方面,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注重了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又注意了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感染;在能力训练中,既注重读和写的训练,又有效地进行听和说的训练,还巧妙地进行看(观察)和想(思维)的训练。在“学”的方面,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观念,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思想,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时时用语文、学语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自学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面)。
既治课内,还治课外。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仅靠几册课本,关在教室里每天上一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课外活动绝不能仅仅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有力依托之下,才能有活力。课外活动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种种语文学习活动,包括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这种个体的课外语文活动,它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可以这么说,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学习的总量,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过课内活动。把这类活动有意识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其能量极为可观。
孙宏杰老师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试验,借鉴古今中外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经验,结合自己的教
既治课内,还治课外。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仅靠几册课本,关在教室里每天上一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课外活动绝不能仅仅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有力依托之下,才能有活力。课外活动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种种语文学习活动,包括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这种个体的课外语文活动,它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可以这么说,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学习的总量,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过课内活动。把这类活动有意识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其能量极为可观。
孙宏杰老师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试验,借鉴古今中外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经验,结合自己的教
学实践,探索了书写、作文、阅读理解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量,让每名学生均受到适量的持续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验班涌现了一大批作文尖子,在省市以至全国的比赛中,好些学生获得荣誉。两届试点班学生(六年一届)分别参加了“上海经济区十城市万名学生作文赛”(1984年)和“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1990年),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前者有6名学生同时获奖,后者有4名学生同时获奖。这充分显示了经过适量训练后的学生在语文素质上的优势。因此,于漪老师曾评价说“这所学校的语文教改很有成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