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初三下学期中考调研试卷(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初三下学期中考调研试卷(一)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4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默写。 (10分)
    (1)杜甫的《望岳》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    ,      。
    (2)《竹里馆》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3)《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    。
    (5)《约客》中表达作者寂寞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名著,完成下面小题。(6分)
    文段一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文段二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马路上一个水点儿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结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1)文段一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这两段文字均出自老舍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    》。
    (2)文段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6分)
____________ ①文化认同是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文化或民族体的感觉,是人的社会
属性的表现形式。②本质上说,文化认同是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认同。③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整个民族、国家体的精神支柱。④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是    、    。⑤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就无法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无法形成文化自信。
    (1)请提取第②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④句的横线上。
    A.文化认同____________ B.国家认同
    (3)第⑤句需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你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13分)
    (1)【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孝”心】传统的“孝”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而在新时代,“90后”的孝顺观则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在学习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专家证明现代人的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发现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孝”理】你的好友孙萌向你倾诉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
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你将怎样劝阻孙萌?请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60字左右)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21分)窗外飘过蓝衬衣
    ①18岁那年,他离开农村老家到县城去上高中,学习紧张而忙碌,每个月只能在月末回家一次,每次只能住一天。
____________②在这短暂的一天里,终日忙碌的母亲,总是放下所有的农活,变着花样为他做饭,他安心地享受着母亲做的手擀面。短暂的停留之后,返校的时间到了,他远行的背包里,很快又有了干净的衣衫,从院子里采摘的新鲜水果。母亲会推出自行车,踏着乡间小路,陪着他从村子走到小镇,他再从小镇乘坐客车,驶向50公里之外的县城,每个月都如此。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
____________③高二的那年夏天,语文老师选中了文笔优美的他去市里参加作文比赛。他在激动之余,却发现去参加比赛的日子,正好是学校放假的日子,也就是说,想要参加比赛,就不能回家了。自己家里没有电话,他跑到学校的小卖部里,打通了邻居家的电话,请他帮忙叫一下母亲。母亲听了很高兴,他却犹豫着说:“可是,那样的话,我就不能回家了……”
____________④母亲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这孩子从小就恋家,也恋娘呢。她想了想,笑着对他说:“你去市里比赛,长途客车不在小镇停留,但总要路过这里呀。那天小镇过集,我正好要去办点儿事,不如顺便在路边等着,你打开汽车的玻璃窗,就能看到娘了!”
____________⑤他感觉这个主意不错,能看到娘,哪怕只是冲她挥一挥手也好呀。于是,
他放心地去参加比赛。返回学校时,他特意挑选了靠窗的位置,看着车窗外那些一闪而过的房屋和行人,想象着将和母亲有一次特殊的会面,心里竟有几分激动。
____________⑥从市区到小镇,需要两个小时,因为准备比赛的事情,他接连好几天没有睡好,不知不觉中,困意袭来,眼皮沉重得睁不开,他想稍微打个盹儿,就特意叮嘱坐在旁边的同学,路过小镇时,一定要叫醒他。
____________⑦他醒来时,车窗外万家灯火,汽车早已经驶过小镇,就快要到达县城了。他气急败坏地问同学:“路过小镇时,你怎么不叫我?”同学十分委屈地回答:“哎呀,你睡着了,我也睡着了呀!”
____________⑧每天从市区路过小镇的客车,至少有二十多辆,他想象着母亲冲着一辆辆客车摆手的样子,心中追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回到学校,他立刻跑到小卖部,再次拨通了邻居家的电话,话筒那边传来的居然就是母亲的声音,原来她猜到他要打电话,早就在邻居家等候多时了!
____________⑨“娘,我……”他不知道如何向母亲解释。“儿子,看到娘了吧?我很早就去
小镇了,看着从市区开过来的客车,等到最后一辆也开过,我才回家了。”母亲开心的笑声,让他果断地决定,要撒一个小小的谎:“娘,我看到你了!可惜那辆车开得太快了,我没来得及挥手……”
____________⑩“看到了就好,娘就没有白跑这一趟。”母亲欣慰地说完,忽然又像个小孩子一样逗他,“你真的看到娘了,那你说说,娘今天穿的什么衣服?”“蓝衬衣!”他毫不犹豫地说。“看来你没说瞎话。”母亲咯咯地笑着。他却久久地握着话筒,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____________ 因为,自从父亲在五年前去世,母亲仅仅在他上高中的那年,特意买了一件蓝衬衣参加他的开学典礼,此后,她再也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两年来,每次去镇里送他,母亲总是郑重地穿上蓝衬衣。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
    (有删改)
    5.根据选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困睡错过会面
    6.选文以“窗外飘过蓝衬衣”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提示:可从描写方法、语言、情感等方面任选角度)
____________他却久久地握着话筒,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多次叙写母子情深,息息相通,请从文中出两处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②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B.本文语言虽朴实无华,却也不乏生动诙谐,深入地刻画了母亲这一伟大的形象。
    C.第 段中“特意”、“郑重”写出蓝衬衣的昂贵,突出了当时家境贫寒,买不起新衣服。
    D.“‘看来你没说瞎话。’母亲咯咯地笑着。”这句运用语言和肖像描写,表现母亲高兴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