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红领巾怎么系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形容女子美丽的成语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九三四年⼗⽉,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道,越过敌⼈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吹起的细⼩波浪。
  ⒁岷⼭:在四川和⽢肃边界,海拔四千⽶左右。⼀九三五年九⽉红军长征经此。
  ⒂乌蒙:即乌蒙⼭,是穿⾏于贵州、云南之间的⼭脉1935年3⽉,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⒃磅礴:形容⼭的⽓势宏⼤⽆⽐。
容祖儿独照歌词  ⒄⾛泥丸:是指滚动的⼩泥球。
  ⒅乌蒙磅礴⾛泥丸:乌蒙⼭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⒆三军:指中国⼯农红军⼀⽅⾯军,也就是中央红军。
  ⒇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译⽂】
  红军不畏惧远征的艰⾟,
  千⼭万⽔化做区区⼩事不⾜道来。
  五座⼤⼭蜿蜒起伏只如⽔⾯荡起细⼩的波浪,
  ⾼峻,挺拔的乌蒙⼭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沙江的⽔波拍打着悬崖,让⼈感到温暖,
  ⼤渡河上横跨着由所剩⽆⼏的⼏根铁索⽀撑的桥,寒⽓逼⼈。
败笔  更是欢喜岷⼭的千⾥⽩雪,
  三⽀军队过了这⾥都露出了长征以来第⼀次笑容。
  【鉴赏】
  万⾥长征是⼈类历空前的伟⼤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不朽的杰作。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论对⾰命史⽽⾔,亦或对诗歌史⽽论,它都是⾥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联开门见⼭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不怕”⼆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段⾮凡的历史过程,“万⽔千⼭”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联如⾼⼭坠⽯,滚滚⽽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了诗⼈视⾃然之敌若梯⽶,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具有强烈的感
情⾊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如,⽆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联展开。
  从⾸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千⼭”之多之险;⼀个是主观的、⼼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反衬,熔铸了全诗浩⼤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的基调。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和⽔两⽅⾯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千⼭”和“万⽔”⽽来。诗⼈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的天险,⾼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千⼭”。在⽑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多是⽤来表⽰⾏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农齐努⼒,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命紧密联系在⼀起的。与其他诗词相⽐,以地名⼊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的空间距离也更⼤。尤为不同的是:上⾯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军速度迅猛,⽓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中具有强烈的动感;⽽在该词中诗⼈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两个动词使⼭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般说来,以地名⼊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泽东却运⽤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
⼼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泽东对祖国语⾔⽂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联是写⼭,也是写红军对⼭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诗⼈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之⾼⼤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中的⼭,极⼤和极⼩正是诗⼈对⼭的感知,这⾥重在⼩⽽不在⼤,愈⼤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于极⼩的对⽴关系,诗⼈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慨。从艺术⼿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写⼭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分巧妙。谌龙晋级羽毛球男单半决赛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联是写⽔,也是写红军对⽔的征服。红军渡过⾦沙江和⼤渡河在长征有着重要的意义。⾦沙江宽阔⽽湍急,蒋介⽯梦想利⽤这⼀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红军巧渡⾦沙江。如果说巧渡⾦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次战⽃,那么强渡⼤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次战⽃。⼤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沙江,且有敌⼈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板,只留下⼗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的林弹⾬闯过了⼤渡河,粉碎了蒋介⽯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个⽯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对反义词,是诗⼈精⼼设计的两个感情⽳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未联“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联的回应。开端⾔“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来,也是对上⽂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沙、抢⼤渡,从敌⼈的重围中杀出⼀条⾎路,⾃然令⼈欣喜。⽽现在,红军⼜翻岷⼭,进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转移的⽬的已基本实现,与前⾯的种种喜悦相⽐,它⾃然更胜⼀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步的兀现。
  扩展阅读:
  ⽑泽东故事
  有⼀次,⽼师⽑宇居外出,临⾛前规定学⽣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出私塾房间。⽼师前脚⼀⾛,⽑泽东后脚就跨出了门。他背着书包爬到后⼭上去了。他⼀边背书,⼀边摘⽑栗⼦,书背熟了,⽑栗⼦也摘了⼀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粒⽑栗⼦,也孝敬已回来的先⽣⼀份。⽑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泽东回答说:“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好了。”
  ⽑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学⽣,⼼⽣⼀计,来到院⼦中央,指着天井道:“我要你赞井!”⽑泽东沿着
天井转了两圈,便⼝占⼀⾸五⾔古诗:“天井四四⽅,周围是⾼墙。清清见卵⽯,⼩鱼囿中央。只喝井⾥⽔,永远养不长。”间接批评了⽑宇居⽼师,从⽽也批评了这种压制学⽣的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