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误解的十个文学常识
对传统文化通识的学习,是国人最起码的文化标识。近些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对文学常识的错误理解,令人汗颜。现选录十个易被误解的文学常识,供大家认识。
常识之一:“天之骄子”是匈奴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现在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中。
二千年后,这句话再次响彻在各大华语论坛,成为大家“遥想伟大汉人当年”的最佳凭据。大家以此自壮声威,却忘记了令人追慕不已的汉朝当年也曾流行过的另外一个词:天之骄子。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前九十年,匈奴入侵,汉武帝一声令下,贰师将军李广利、御史大夫商丘成,重合侯莽通分带三路大军踏上征程。“车辚辚,马萧萧”,十三万大军旌旗蔽日。谁知出师不利,李广利败降,匈奴单于给汉武帝写了一封著名的信件,在这封信中,匈奴单于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用橡皮泥做东西单于这么说,自然有他的依据。匈奴是典型的轻骑兵,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长于骑射,
机动灵活。对于这一点,汉朝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言兵事疏》中,晁错曾总结了匈奴军队的三大长处:
一、上下山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如也。魔幻星际
二、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费如也。
三、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如也。
直是道破了匈奴骑兵对中国步兵的压倒性优势。
因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天之骄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仅仅记住其中一句而有意或者是无意的忘记另外一句,一定不会得出全面的结论。
常识之二:究竟如何'平″天下
儒家认为,只有完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道人生工序,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成功。前七道工序的意思没什么争议,但对于'平天下″,后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就是平定天下,'平″总是和武力、和沙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对于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实现天下平定的理想,儒家给出了他们理解的方式:修身及家,平均天下。这是《礼记.乐记》中的话。'平″即无上下之偏,'均'即无远近之异。很显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平天下″之'平'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它的基本诉求就是无上下远近之异,各安其分,各就其位,于是天下太平,天下大治。
所以,'公平天下″才是儒家的最高人生理想,它也因此被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排在了最后。'公平天下'的理想不能实现,前七道工序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公平天下″规定着前七道工序的走向。
常识之三:“百姓”原是指官员
早上好的祝福语“百姓”,今天的意思是相对于官员和公职人员而言的普通人。但是在最早的时候,“百姓”却是指官员。
在周代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普通百姓是没有姓的。因此,那时候的“百姓”是指贵族和官员。“百”是概数,言其多,众多的贵族和官员合称“百姓”。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进入乱世,介入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宗族逐渐衰落,“百姓”开始失去贵族的意义,地位与庶民相当了。战国之后,“百姓”才开始泛指平民。
“百姓”指官员的时候,常常与“黎民”对言,“黎民”就是现在老百姓这个意思。为什么叫“黎民”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民”又称为“黎首”,脸部是黑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乃五刑之一,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作为罪犯的标志,这部分人就被歧视的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地,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细民”即平民。黎民的地位要低于细民,因为黎民是受过刑的犯人。受过刑的黎民满了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而细民犯了罪也有可能变成黎民。慢慢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变的越来越小,黎民就逐渐的演变成为了普通百姓的通称。
常识之四:“小鸟依人”最早形容男人
半丸子头发型图片“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把她们跟在男朋友身边的样子称唤“小鸟依人”。其实,这个俗语最早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败笔“小鸟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有一位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长孙无忌闲聊,李世民品评当朝人物,评论到褚遂良时,说:褚遂良耿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褚遂良是著名书法家,因被封为河南郡公,书法界世称“褚河南”。《唐人书评》如此评论褚遂良的字:字里金生,行里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褚遂良是李世民的书法老师,李世民只要搜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必定要请褚遂良辨别真假。有一次,李世民又请褚遂良辨别,褚遂良仔细辨别后告诉李世民,这卷墨宝是模仿出来的赝品。李世民好奇的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把书法作品拿起来,对着阳光指点道:陛下请看,‘小’这个字的点和‘波’这个字的捺,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败笔呢?李世民仔细看后,果然如此。
这一对书法上的师生朝夕相处,褚遂良当然要象小鸟一样依在皇帝身边,尽管褚遂良还比李世民大上两岁,但是等级制度造成了视觉上的效果。
今天的女孩们都想身材高大的男朋友,因此“小鸟依人”不再是等级制制造的视觉效果,而变成了性别和身高制造的视觉效果子。
常识之五:“不耻下问”向谁问?
《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耻下问”的解释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来是孔子和学生子贡的一段话。这段话有个背景: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孔圉死后,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么高的评价,所以他就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的谥号为文呢?孔子是这样回答子贡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只好不耻下问来了。明明是不懂,还要搬出这个词,用错了也不知道。
老婆生日祝福一个人有不懂的问道向别人请教,既然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别人,又何谈不耻下问呢?在与人交往中,千万要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常识之六:“慈母”曾是伤心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
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过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现在《仪礼》,《仪礼》对成为“慈母”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子都可以成为慈母。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孩子或者不会生育。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的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