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排行十二。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少年即博览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后遭谗谤,不被重用。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他的诗现存约千首。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 [1] ,万户捣衣声 [2]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3]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 ?
【注释】
[1]一片月:犹一轮月、一弯月。
[2]捣衣:朱金城云:“古时裁衣必先捣帛,裁衣多于秋风起时,为寄远人御寒之用,故六朝以来诗赋中,多假此以写闺思。”(《李白集校注)卷六)
子夜吴歌 秋歌[3]玉关:即玉门关。
[4]良人:丈夫。《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停止。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解读】
诗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属乐府清商曲之吴声歌曲。《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子夜》:“旧史云晋有女子曰子夜所作,声至哀。……后人依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吴声也。”故曰《子夜吴歌》。原四首,此为第三首,题《秋歌》。
《子夜歌》原本四句,李白仿其体制而加以创造,改为六句。此歌多写男女爱情之事,尤以恋歌为多,而李白增进平胡罢征的内容,使其社会意义更为深广。沈德潜曰:“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卷下)王
夫之盛赞“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卷二)。确是好评。而田同之“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以为是狗尾续貂,则未免矮人观场。太白心系家国,岂屑于儿女之私情而专作小女子语耶!平胡罢征,实有画龙点睛之妙。唐汝询评价说:“此为戍妇之辞以讥当时战伐之苦也。言于月夜捣衣以寄边塞,而此风吹不尽者,皆我思念玉关之情也,安得平胡而使征夫稍息乎?不恨朝廷之黩武,但言胡虏之未平,深得风人之旨。”(《唐诗解》卷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