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教学难点:通过以上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走访、搜索资料,研习资料,探究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小组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节日是什么节?
学生回答: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关于清明节的图片
老师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
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今天我们上一节活动课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二、展示活动目标(见活动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目标,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学习有动力。
三、活动过程
首先,分小组选题,确定研究主题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全班分三个小组:
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2.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3.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其次,搜集资料,课堂活动.
一、春节主题活动资料
1.向同学们出示喜庆的春节图片.请一组同学说出春节的起源.
老师概括:春节的起源:春节又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
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
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2. 向同学们出示喜庆的春节图片.请二组同学说出春节的习俗.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
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豆腐,谐音“
兜福”,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
二十七,洗疚疾,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二十八,贴花花
二十九,做黄酒
以大量的图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贴春联,逛庙会,年夜饭,拜年和放爆竹,压岁钱等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
3.向同学们出示喜庆的春节图片.请三组同学说出春节过春节的意义。
学生探讨后,教师总结: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清明节主题活动资料
1.向同学们出示清明节图片.请一组同学说出清明节的起源.
让同学们讲清明节来历的故事……
老师用一首诗讲解:春秋时期:晋国,重耳(晋文公),介之推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2. 向同学们出示清明节图片.请二组同学说出清明节的习俗.
老师概括:扫墓、祭黄帝、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清明食品:鸡蛋,春饼,乌饭,螺蛳,清明粑等。
3.向同学们出示清明节图片.请三组同学说出清明节的变迁和过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