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学部分复习资料
⼀、第⼀个⼗年的⽂学
1、中国现代⽂学的三个分期;中国现代⽂学,从1917年⽂学⾰命算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期间经历了30多年。⼤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1917⾄1927年的五四时期⽂学;其⼆、1928年到1937年左联时期⽂学;其三、1937 年到1949年战争时期⽂学。以《⽂学⾰命论》、《⽂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开启了中国现代⽂学史。
2、五四⽂学⾰命的成就;
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化体系;始终贯彻、体现了现代“⼈”的观念,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等⼈物形象代替了旧⽂学主⼈公帝王将相、才⼦佳⼈。
2)⽂学观念发⽣了重⼤变化,⽂学语⾔获得了解放,⽂学形式经历了全⾯⾰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理基础。
3)建⽴了中国⽂学与世界⽂学的密切关系,⾃觉的借鉴、吸收外国⽂学及⽂化营养,形成了⾯向世界⽽⼜不脱离传统的开放型现代⽂学。
3、五四⽂学的主要诉求:
1)思想的诉求,也即启蒙⽂学的主要任务——打碎旧有的封建桎梏、反抗旧的伦理道德、解放⼈性。
2)形式的诉求——提倡、推⼴⽩话⽂运动。
4、《新青年》——⼀个标志中华民族思想⽂化⾯貌发⽣⾰命性转变的有⼒标志的刊物;
1)创刊时间:1917年;
2)核⼼⼈物:胡适、陈独秀、李⼤钊、鲁迅、陈寅恪等。
3)发挥的作⽤:⼴泛引进西⽅⽂化,刷新了中国⼈的思想观念,为批判封建专制⽂化提供了各种武器。
5、陈独秀
1)真正举起“⽂学⾰命”⼤旗的,是1917年2⽉《新青年》发表的陈独秀的《⽂学⾰命论》;
2)陈独秀在1917年《新青年》发表《⽂学⾰命论》,最早倡导⽂学⾰命,并提出的“三⼤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学,建设新鲜的⽴诚的国民⽂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林⽂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学。
6、⽂学⾰命和新⽂化运动遭到的旧势⼒的三次抵抗,这三次抵抗者是谁?林纾、学衡派、甲寅派
7、周作⼈《⼈的⽂学》翻译介绍了欧洲⽂艺复兴如何“发现了⼈”,⼈道主义如何主张“灵⾁⼀致”。
8、挪威作家易⼘⽣的《玩偶之家》(⼜称《娜拉》)对五四青年的思想影响最⼤。他的“问题剧”也带动起了⽂学研究会⼀⼤批作家写起了“问题⼩说”。
9、在新⽂学发展过程中,⽐较有影响的⽂学社团有:⽂学研究会、创造社、新⽉社、语丝社、浅草舍、湖畔诗社等;
10、⽂学研究会
1)创⽴时间:1921年1⽉在北京成⽴;
2)⽂学研究会是中国新⽂学运动中第⼀个纯⽂学团体;发起⼈:周作⼈、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等⼗⼆⼈;
3)会刊《⼩说⽉报》;
4)⽂学主张——“为⼈⽣⽽艺术”,注重⽂学的社会功能;
5)流派——现实主义流派。
11、创造社
1)创⽴的时间:1921年6⽉成⽴于⽇本东京;
2)成员:⼤多是⼈本留学⽣,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汉、穆⽊天等;
3)会刊《创造》《创造周刊》《创造⽉刊》《创造⽇》《洪⽔》等;
4)⽂学主张——“⽂艺术⽽艺术”,认为⽂学应忠实的表现作者⾃⼰“内⼼的要求”,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法是浪漫主义的,重视创作中的“直觉”和“灵感”,作品侧重于表现⾃⼰个性,抒发个⼈感情,带有浓厚的抒情⾊彩。
12、1921年成为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
1)新⽂化运动的进⼊⾼潮,传统旧⽂学已经完全崩溃,⽽酝酿多年的⽂学⾰命只经过了短短4年“⽕⼭式
的爆发”,就迅速地进⼊了成熟和收获的季节。
2)在这⼀年⾥,随着“⽂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许多重要⽂学社团的相继成⽴,标志着以⽂学⾰命为起点的新⽂学出现了⼀个流派蜂起、异彩纷呈的繁荣局⾯。
2)郭沫若的诗集《⼥神》、郁达夫的短篇⼩说集《沉沦》和鲁迅的中篇⼩说《阿Q正传》的先后⾯世,标志着新⽂学完全战胜了旧⽂学,确⽴了新⽂学在中国⽂学史上的主流地位。
13、新⽉社郭沫若诗
1)创⽴的时间:1923年;
2)主要成员:是⼀批旅美英的学⽣,他们是胡适、陈源、徐志摩、闻⼀多、梁实秋等;
主要阵地:《诗镌》;
3)⽂学追求——他们提倡格律诗,⼜称为格律诗派。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4、语丝社
1)成⽴时间:1924年11⽉。
2)主要成员有周作⼈、鲁迅、钱⽞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炳、俞伯平等;
3)社刊:《语丝周报》;
4)⽂学特⾊——它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最早以散⽂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体,这种⽂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和以周作⼈、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品形成了该社散⽂创作两⼤类,对散⽂发展有重要影响。
15、浅草社
1)成⽴时间:1922年。办有《浅草》季刊。
2)其⾻⼲成员1929年⼜组成沉钟社;
3)创作⽅⾯:冯⾄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说;
4)⽂学特⾊——表现青年的苦闷⽣活和忧郁感情。
16、湖畔诗社——以写爱情诗闻名。
1)成员主要有:应修⼈、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
2)1922年4⽉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
17、对五四时期⽂学创作潮流和趋向概括:
⼀是新⽂学具有⼀种理性精神、注重将⽂学作为改造社会⼈⽣的⼯具。
⼆是个性化的追求。
18、鲁迅:
1)1918年发表的第⼀篇⽩话⼩说《狂⼈⽇记》,为新⽂化奠定了基⽯;是现代⽂学史上影响最⼤的⽩话⼩说。《狂⼈⽇记》
《孔⼄⼰》显⽰了⽂学⾰命的触⽬的实绩。
《狂⼈⽇记》其中运⽤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的⽂学艺术表现⽅法
2)主要作品集:
⼩说集——《呐喊》《彷徨》;
散⽂集——《朝花⼣拾》《野草》;
杂⽂集——《坟》《且介亭杂⽂》等。
3)鲁迅的杂⽂被称为投与⼔⾸;
4)鲁迅的⼩说《阿Q正传》揭⽰中国国民灵魂,对国民的劣根性进⾏了深刻的刻画和暴露。
5)鲁迅反映农村题材的⼩说中刻画了旧中国农民形象的作品有《阿Q正传》——阿Q;《故乡》——闰⼟、杨⼆嫂;《风波》——七⽄⼀家;《祝福》——祥林嫂;《离婚》——爱姑。
6)《伤逝》是鲁迅先⽣惟⼀⼀部反映⼩资产阶级青年男⼥爱情的⼩说。
(1)分析⼦君悲剧的时代意义;
(2)分析涓⽣的性格特征;
(3)阐述《伤逝》的主题。
19、胡适:
1)因提倡⽂学改良⽽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胡适是第⼀位提倡⽩话⽂、新诗的学者,致⼒于推翻⼆千多年的⽂⾔⽂,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物,对中国近代史产⽣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2)胡适1917年1⽉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学改良刍议》提出了著名的“⼋事”。阐明了新⽂学推⾏⽩话语体⽂的基本⽴场,并宣称要确⽴⽩话⽂在中国⽂学史上的正宗位置;
3)1920年3⽉,他所写的⽩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这是现代⽂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部个⼈诗集,也是第⼀部⽩话诗集。
20、郭沫若:
1)1921年发表第⼀本新诗集《⼥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学史上开拓了新⼀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命浪漫主义诗作。《⼥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之⼀;
2)《天狗》是《⼥神》中的⼀⾸有代表性的诗篇。《天狗》⼀诗表达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诗中全篇都以“我”的⼝吻来写,诗⼈以天狗⾃喻,通过天狗⽓吞宇宙的⾮凡之势来抒发内⼼豪情。诗歌⾃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彩。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
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由的时代精神。
3)郭沫若诗歌创作对⽩话诗发展的贡献:
1)导致诗体空前⼤解放的第⼀⼈;
经过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话诗⼈步履蹒跚的短暂尝试,郭沫若的《⼥神》以⾼度⾃由、狂放不羁的诗⾏,⼀举结束了早期新诗在形式上⽂⽩参半的稚拙状态,使新诗体真正获得了⾃由的⽣命。
2)郭沫若形式⽅⾯追求诗的“旋律的⾔语”。
21、徐志摩
1)徐志摩新⽉派的代表作家。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过⼀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徐志摩对新⽉诗社的贡献——
(1)、组建新⽉社
(2)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正式推出了《诗镌》,《诗镌》的出现,标志着新格律诗派正式形成了。
(3)他不仅是新⽉派的活动家与组织者,这时期登上⽂坛的诗⼈如臧克家、⽅玮德、陈梦家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成长起来。
3)徐志摩的创作以1927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共著有四本诗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夜》是他前期的两本诗集。
《猛虎集》《云游》是他后期的诗作。
著名的诗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这是⼀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个恋爱》《沙场娜拉⼀⾸赠⽇本⼥郎》《翡冷翠的⼀夜》等。
22、闻⼀多:
1)1921年12 ⽉,在清华⽂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
2)1926 年发表论⽂《诗的格律》,在创建格律体时,闻⼀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闻⼀多是新格律诗的倡导者和新⽉诗派的领袖,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对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作出了贡献。
⼆、第⼆个⼗年的⽂学——左联时期的⽂学
1、30年代这⼀特殊时期⽂坛形成的三⼤⽂学派别是:左翼、京派、海派。
2、五四时期⽂学的主题是追求个性解放,左联时期⽂学主题是寻求社会解放。作家们形成了⾃⼰的“艺术世界”:
1)茅盾在他的以《⼦夜》为代表的作品中,构筑飘摇的资本家家族,构成他的“都市⽣活世界”;
2)⽼舍在他的以《骆驼祥⼦》为代表的作品中,叙写破产中的市民社会,构成他的“北京⼩市民世界”;
3)沈从⽂以《边城》为代表,抒写古朴的⽥园⽣活,表达对“农村变动中的忧患”,构成他的“湘西边城世界”;
4)巴⾦以《家》为代表,构成“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
3、长篇⼩说和多幕戏剧成为这⼀时期最受⼈瞩⽬的⽂学形式:
4、⽼舍、巴⾦、茅盾的长篇⼩说创作⼀起构成现代长篇⼩说艺术的三⼤⾼峰。
5、⽼舍:
⽼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我等。满族,北京⼈。
1)⽼舍的代表作:长篇⼩说《骆驼样⼦》、《四世同堂》等,中篇⼩说《⽉⽛⼉》、《我这⼀辈⼦》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民艺术家”称号。
3)《四世同堂》是⽼舍⽣前⾃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反映北平沦陷区⼈民⽣活的⼩说。4)《骆驼祥⼦》:是⽼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整部⼩说以祥⼦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车夫的苦难⽣活,艺术地概括了祥⼦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直到精神崩溃,⾛向堕落的悲惨⼀⽣。热情选择了祥⼦原来具有的善良朴实,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逼进堕落深渊
的⿊暗社会,⼩说还有⼒地说明了在旧社会仅凭个⼈奋⽃发家,只不过是⼀种幻想。反映了⼆⼗年代末三⼗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骆驼祥⼦》在中国现代⽂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五四以后的
新⽂学,多以描写知识分⼦与农民⽣活见长,⽽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他以⼀批城市贫民⽣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拓展了新⽂学的表现范围,为新⽂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
(1)祥⼦悲剧命运根源:祥⼦的悲剧是⼀个社会悲剧,他的“做⼀个独⽴的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最终破灭,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军阀的乱兵、反动政府的侦探、车⾏⽼板的强取豪夺,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产物,⽽⽣存权利的最终被剥夺,则是下层劳动者⽆法规避的历史命运。
祥⼦的悲剧⼜是⼀个精神悲剧,⼩说⽴意要由车夫的内⼼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从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性格与精神弱点中去探索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先,祥⼦的⽣活理想及其为实现这⼀理想的⾏为⽅式,带有深刻的个体劳动者的思想印记。他对个⼈的⼒量、年龄及勤劳忍苦品质的⾃信,使他⽆法凭借个⼈的奋⽃⽆法与强⼤的社会⿊暗势⼒抗衡这⼀⽣活真理。
只能成为“个⼈主义的末路⿁”。其次,祥⼦的悲剧性格,善良诚实与现实的压迫,使他⽆法摆脱与虎妞的婚姻锁链,他的软弱⽆⼒决定了他“不能掌握⾃⼰的命运”。
祥⼦的悲剧被深深地植于市民⽂化的⼟壤中,他的带着⼩⽣产者印痕的⼈⽣理想,他不敢正视现实的盲⽬⾃信,在⼀切努⼒都失败后,他向命运屈服乃⾄苟且堕落。从深处看,恰恰源于他⾝上具有的⽂化根性。祥⼦虽然从农村⾛⼊都市,但⽣产和⽣活⽅式、⼈⽣准则及价值观念,依然同传统的农业⽂化根连
枝接,最初表现在他⾝上的传统美德,如善良、勤劳、侠义、朴实等,以及狭隘、⾃私、愚昧等负⾯因素,都是传统农业⽂化的产物。从最初不敢正视现实的盲⽬⾃信,到⼀切努⼒都失败以后,⼜向命运屈服,正是传统⽂化性格中负⾯因素不断扩⼤、恶化的结果。
祥⼦的悲剧还打上了半殖民地畸形发展的都市现代⽂明的烙印。这种畸形发展的现代都市⽂化中的“拜⾦主义”和享乐主义,伴随祥⼦的⼈⽣历程,也在不断地腐蚀着祥⼦的灵魂。
⽼舍通过祥⼦悲剧的描写,完成着他的双重⽂化批判:既有现代理性审视传统⽂化,⼜从传统⽂化的正⾯价值⽴场出发,批判都市现代⽂化的弊端。这样,祥⼦的悲剧性的刻画便被纳⼊了⽼舍⼩说整体的⽂化批判视野。
(2)虎妞的双重性格特征:虎妞是⼀个美丑共存的⽭盾的统⼀体
(⼀).狠毒与温柔:虎妞的狠毒表现在对待洋车夫及周围的穷⼈⾝上,她和刘四爷平时⽩脸⿊脸换着唱,对付摆弄穷⼈。虎妞的狠毒还体现在对待⼩福⼦这件事上:⼆强⼦逼⼩福⼦为妓时,同样作为⼥⼈和朋友,虎妞没有体现⼀丝怜悯之⼼,她提供场所只是为了房租和满⾜⼼底的某种阴暗的愿望,这种变态⼼理显得异常的丑陋。因为⼩福⼦与祥⼦多说了⼏句话,就逼着⼩福还钱,因为失去了地⽅,她把⼩福⼦逼上了绝路。显得有点狠毒⽆⽐,但从对祥⼦的态度⼜可以看出⼀些虎妞的温柔。虎妞对于祥⼦,也不能说是没有⼀些感情。祥⼦也得到她的关⼼——⼀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叛逆
与保守:她管理能⼒强,泼辣、⼲练,帮助⽗亲把车⾏的⽣意管理的井井有条,有男性的⼀种豪迈⽓魄,对于爱情执着,她深知⽗亲不会同意两⼈的婚事,便想对策去解决,虽然计划失败了,⽗亲坚决反对但仍然义⽆返顾的跟着祥⼦。这体现了她与⽣俱来的叛逆性。但是她有强烈的婚姻与家庭观念以及对传统婚姻形式严格遵循。与⽗亲“决裂”之后,独⾃处理⾃⼰的婚姻⼤事。在这⼀过程中,她完全遵从传统的要求追求婚姻过程的吉祥与喜庆。
(三)苛求与呵护:性爱的苛求与情爱的呵护。为满⾜⾃⼰饥渴的需要,对祥⼦⽆⽌的性要求,“就像⽜⼀样养肥了好往外挤奶”。但⼩家庭建⽴后她做饭,收拾屋⼦。祥⼦⼏次患病,虎妞的焦虑不可⾔喻,这些都体现出他对祥⼦情爱上的呵护。虎妞是⼀个美丑共存的⽭盾的统⼀体。从虎妞⼥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勇于追求⾃主⼈格的⼥性锐⽓这个⾓度看虎妞和祥⼦⼀样都是为实现⾃⼰的理想和愿望⽽固执地奋⽃的勇者。
7、巴⾦:1904年11⽉25⽇⽣,原名李尧棠,字芾⽢。
1)处⼥作: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作长篇⼩说《灭亡》。
1)代表作: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被译成20多种⽂字。
2)长篇⼩说有《爱情三部曲》(《雾》、《⾬》、《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之⼀、之⼆、之三);中篇⼩说《憩园》、《寒夜》)。
3)《家》的主题;
3)《家》中⾼觉新双重⼈格的主要表现;
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个能清醒认识到⾃⼰的悲剧命运⼜怯于⾏动的知识分⼦形象和"多余⼈",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觉新⾃⼩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这是⼀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贤孙的理想性格,是⽗母⼼⽬中的"宁馨⼉",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这个性格不仅注定了他⼈⽣的被动,也注定了他终究"躲"不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读书也很⽤功,在中学四年毕业期满的时候,是成绩名列全校第⼀的优秀⽣,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学,甚⾄去德国留学深造。
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争,另⼀⽅⾯,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
了⼀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中学刚毕业,觉新就被召回家中结婚,但对象却并不是他喜欢的梅表妹,觉新虽然内⼼⾮常痛苦,却没有说⼀句不愿意的话。⽗亲死后,长房的责任⼜落到觉新的肩上,并很快就搅进了⼤家庭中各房之间的你倾我轧之中,⼀开始他还试图反抗,但他的反抗除了给他带来更⼤的⿇烦之外⼀点⽤都没有,于是他⼜发明了新的处世⽅法:敷衍,极⼒避免和长辈⼈冲突,在可能的范围内极⼒敷衍她们。觉新的青春朝⽓和青年的梦想在沉闷的实际⽣活中渐渐消失,⽣活磨钝了他的感觉,但⾃⾝⼜⽆⼒摆脱困境,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觉新也阅读了⼀些新书报,吸取了⼀些新的养料,同情弟弟⼀代和他们的奋⽃,但⾃⾝的⼒量的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