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百家姓之“马”姓
马姓是中国⼈⼝最多第⼗三⼤姓,主要散布于黄河沿岸的省份和皖苏地区。当今马姓⼈⼤约占了全国⼈⼝的1.29%,总⼈⼝⼤约在1720万。
马,是⼀种动物,在古代除了⽤于耕作外,主要⽤于军事上。所以马被引申是“愤怒”和“勇武”精神的化⾝。军事上最早是使⽤马来拉兵车,到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马才作为军事⼈员的坐骑。赵国先祖造⽗是周穆王的驾车⼤夫,与马有不解之缘,⽽中国汉族马姓分⾃赵⽒,所以马姓⽒族的图腾是与古代养马牧马的职业有关。
马姓起源
马⽒始祖——马服君
马姓的起源与演变:
⼀:出⾃赢姓
马姓源出嬴姓。追根溯源,可上溯到2300年前的战国后期,马姓源出嬴姓,分⾃赵⽒。远祖可
追溯到4000多年前 “五帝”时代的⾦天⽒少昊。少昊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领。少昊之裔孙伯益因助⼤禹治⽔有功,帝舜把“嬴”赐予伯益的⽒族为姓。西周初,伯益的后裔造⽗为周穆王的驾车⼤夫,在平定徐偃王之乱中⽴了⼤功,周穆王封造⽗于赵城,即今⼭西洪洞县北,造⽗⼦孙遂以封⾢为⽒。其后裔赵籍在公元前408年⾃称诸侯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公元前290年,赵王族⼈赵奢因破秦有⼤功,赵惠⽂王封赵奢为马服君,马服古城在今河北邯郸西北,⼦孙遂以马为⽒,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地上有了马姓。
外族基因融⼊
进⼊汉、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批进⼊中原,马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起向南⽅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了⼤量的北⽅民族的⾎液,马姓中也融⼊了外族⼈的成分,⽽且⽐其他姓⽒更为复杂。尤其在唐宋时期,西域⼈和中东伊斯兰教回回⼈经丝绸之路,进⼊中国
后纷纷改⽤汉姓,多以马为⾸选之姓,他们是当代回族的先⼈,分布于祖国⼤江南北,成为当代我国回族的第⼀⼤姓。宋朝的西夏党项族的马姓、元朝的蒙古⼈的马姓、清朝辽宁朝鲜⼈的马姓、北宋⾦国的蒙古汪古部以及清朝的满洲⼋旗费莫⽒和马佳⽒等⽒族所改的马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部分成为今天的回族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的马姓,但很⼤⼀部分逐渐同化为南北各地的马姓汉族了,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这类的同化要早于南⽅,同时更为普遍。南⽅东南沿海地区马姓中融⼊外族基因主要发⽣在明清时期,来源仍以海上做贸易的中东伊斯兰教回回⼈。除此之外,融⼊马姓的其他事件是改姓,最重要的是五代以后司马复姓的改姓。
马姓分布
马姓分布频率
从明朝⾄今600年中马姓⼈⼝由78万激增到1720万,⼤约增长了22倍,马姓⼈⼝的增加速度⾼
向南方于全国⼈⼝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肃、⼭东、河北四省,⼤约占全国马姓总⼈⼝的36.3%,其次分布于宁夏、安徽、江苏、陕西、云南、辽宁、青海、四川、⿊龙江、新疆、⼭西⼗⼀省,⼜集中了马姓⼈⼝的42.1%。河南为马姓第⼀⼤省,⼤约占总马姓⼈⼝的10.1%,⽢肃紧随其后,为10%。全国形成了沿黄河省份的⾼⽐率马姓分布区域。
马姓⾎型
马姓⼈的⾎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1.1%,A型占28.1%,B型占31%,AB型占9.8%。
马姓名⼈
马超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汉末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马超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其⼊京为官,但都被拒绝。马超在刘备称帝后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蜀汉建⽴后,马超官⾄骠骑将军、斄乡侯。
马周
马周(601年—648年),唐太宗时期宰相。马周多次向太宗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
⾄“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的作⽤。其存世的作品有《上太宗疏》、《陈时政疏》、《请劝赏疏》、《谏公主昼婚疏》和《请简择县令疏》五篇⽂章,还有《句》和《凌朝浮江旅思》两篇诗作。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年—?),字千⾥(⼀说字致远),号东篱,中国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朴并称“元曲四⼤家”,被誉为“秋思之祖”。他在杂剧创作上具有虚实相⽣之美,擅长⽤叹世超世的外在形式寓⾔抗世愤世的内容,著有杂剧15种,以《汉宫秋》最为出名。
马姓传统⽂化
郡望和堂号:马姓的郡望主要有扶风和平阳⼆个。扶风马姓繁衍出众多⽀系,代有英才。其中最著名的有铜柱、绛纱两堂。“铜柱堂”典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当年率军南征平交阯,得胜后汉光武帝为其⽴铜柱以表其功。到了唐朝,马援之后代马总做了安南都护,为纪念先祖的丰功伟绩,在原址处⼜⽴了两根铜柱,分别铸上扬威唐朝的颂⽂。到了五代⼗国时期的楚王马希范也⽴铜柱,以表⾃⼰是马援的后代,扬中原的威德。
马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云台列象;铜柱表功。
夫⼈卖饼;贤后含饴。
龙虎出⾕;鸾凤冲霄。
⽩眉继烈;绛帐授徒。
铸铜标⽽载功绩,青海重光;设绛帐以授⽣徒,⽩眉继烈。
家训格⾔:马家的家训格⾔应数东汉名⾂马援了。马援,字⽂渊,伏风茂陵即今陕西兴平⼈。少有⼤志,精于相马,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刘秀,以伏波将军南征交阯有功,封新息侯,光武帝⽴铜柱以表其功,位列九卿。“丈夫⽴志,穷当益坚,⽼当益壮” 。“男⼉要当死于边野,以马⾰裹⼫还葬”等豪⾔壮语均出于马援之⼝。马援为⼈严谨,⽣活俭约,不原与游⼿好闲的⼈为伍,故他训诫⼦侄也以敦厚、择⾔、节俭、廉洁为主,并主张“闻⾔勿议”,反对议论是⾮。这在当时为⼀般⼈所不能及,其家训《诫兄⼦严、敦书》对后世是有很⼤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