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发展史
张姓是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自从受姓以来,一直繁衍昌盛,播迁迅速,令人瞩目,成为中国从古至今最为重要的姓氏之一。5000多年里,张姓人迁徙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
  可以说,张姓人的迁徙传播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的迁移传播史。
  张姓进入四川,最早见于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若为蜀郡首任郡守,组织万户秦民入川。
  从那以后,四川张姓迅速发展,明朝时甚至还向湖广地区迁移;明末清初,张姓又从湖广回迁四川,铸就了如今成为四川第三个大姓的辉煌。
  春秋以前 躲避水灾,进行首次大迁徙
  张挥受姓后,他所在的张姓氏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活动在古清河流域的尹城青阳(遗址在今河北清河和河南濮阳一带)。
  后来的一次大自然变故,使得他们被迫迁离故土,进行了第一次大迁徙。据考证,这次大迁
徙的时间,大约在大禹治水时期。当时连年大雨成灾,江河泛滥。大禹的老爸鲧治水9年没把水治好,被舜杀于羽山。大禹接过父亲的旗帜,治水13年,终于平息了水患。
  前后持续20多年的水灾,造成的最大后果是,尧、舜被迫把都城迁到今山西境内。张姓氏族,也因躲避水灾而迁往他乡。由于查不到史书记载,此次迁徙的路线不清楚,难以考证,估计已经迁入了山西。
  商朝初期,有个叫张嵩的人,担任过御驾将军。西周周宣王时期,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人的记载。西周青铜器皿上,有“张伯”、“张仲”的名字,他们是贵族,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张姓先民。
  张仲和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出现了中兴。张仲不仅功高望重,还以孝友著称。什么叫孝友呢?简单地说,就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张仲的德行道义成为后世“孝友传家”的道德准则,受到子孙后代的崇敬,甚至被写进了《诗经·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春秋战国时期 频繁迁徙,进入中原和西南
  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境内)成为张姓人聚集的重要地区。晋国有个大夫叫解张,后来被封为张侯,其子孙就以张为姓,并世代在晋国为官。
  公元前403年,晋国发生内乱,韩、赵、魏三大家族瓜分晋国。“三卿分晋”后,张姓人除一部分留在原地外,大多数人随着3个国家频繁迁都而迁徙到黄河南北的山西、河北、河南,到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新的家园。
  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姓人影响最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者。
  张姓向西南地区的迁徙,最早见于公元前316年。
  秦国大将司马错灭巴蜀后,秦惠文王派张若为蜀郡首任郡守,组织万户秦民入川。
  今四川、云南的部分张姓,相传就是战国时期从陇西迁来的,估计是张若组织的移民。此后,不断有张姓迁入四川,主要是从关中、陇西地区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大量活跃在历史舞台。如西走秦国任丞相,破纵连横,施展高超外交才能的张仪,战国时期名臣有楚国张旄、齐国张丐、赵国张孟、魏国张丑、韩国张去疾等。
  秦汉三国时期 发展迅猛,成北方第一大姓
向南方  秦汉时期,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时期,其发展速度之迅猛,其他姓氏只能望其项背。可以说,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就是张姓。而且,就全国来说,张姓已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
  秦末汉初阶段,因张姓人大多是三晋贵族的后裔,他们对秦国充满了仇恨,是坚定的反秦力量。秦国灭亡后,在楚汉之争中,张姓人支持刘邦,纷纷建功立业。
  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张苍,身高八尺,仪表堂堂,学问渊博,与李斯、韩非是同门,曾担任过秦国的御史,后来跟随刘邦反秦,功勋卓著,被封为北平侯,后升任丞相,是“文景之治”的主要设计者。张苍活了100多岁,死后谥号为“文”。
  人类发展史表明,一个家族在一片土地上繁衍数代后,人口一旦增多,就会不断向四周开拓,甚至走出故地,寻新的家园。
  最为大家熟悉的张良,他的后裔后来从陕西出发,迁徙到河北,又进入江苏,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繁衍生息。
  两汉时期,总的来说,张姓人有两次大迁徙。第一次始于西汉末年,张氏祖脉在清河,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王莽当权后,张姓人纷纷南下,到达今天浙江、江西、福建,甚至越南等地,形成了众多名门望族。
  第二次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很多张姓人,西进到张理建立的汉中地方政权的辖地避难。这批人中,有一些又去追随降归曹魏政权的张鲁。四川张姓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张任。
  张任,蜀郡人,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部下,官至益州从事。张任出生于贫寒家庭,但自少胆大勇敢,为人有志向节气。多次与刘备作战,曾在宴席上舞剑救刘璋,在落凤坡杀庞统。
  213年,刘备进攻刘璋,张任率军迎战被擒。刘备想把他劝降为己所用,但张任断然拒绝说:“老臣我是不会侍奉二主的。”于是,张任被杀。
  张任的坟墓原址在广汉北外乡桅杆村(现为广汉北区公园)。张任墓是三国遗迹之一,1990年7月成为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举族迁徙,进入南方和西北
  进入魏晋南北朝,因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国历史上迎来了规模空前的人口南迁。居住在北方的张姓同其他姓氏一道,背井离乡向南方和东南迁徙,同时继续向有着雄厚张姓基础的西北发展。
  4世纪初,永嘉之乱爆发后,西晋政权很快灭亡,中国再度处于长期分裂中。张姓活动的中原和关中地区,在270多年里,始终处于战乱中。为了生存,张姓的各大家族成百上千地南迁。
  东晋初年,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张韪,被迫离弃居住了6代人的家园,带着妻儿随晋元帝南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安家落业。张韪哥哥的后裔,战乱中在祖地坚守了3代,祖业传到张安手里。张安实在忍受不了长期的战祸之苦,带着族人南迁到襄阳(今湖北襄樊)。
  为安置南迁的人口,东晋和宋、齐、梁、陈等南方政权,按照移民原籍的州县郡名,设置相应的州郡县来管理他们,这就是与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侨州郡县制。
  中原、关中等地的张姓除南迁外,还有一个去处:西北。西北有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前凉辖地形成了很多张姓大族。
  《晋书·张轨传》中提到的张姓大臣将领就有31人,其中晋昌张氏的张镇、张越兄弟,大有取代张轨之势。至今生活在西北的不少张姓人,其先祖大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迁过去的。
  唐宋元时期 战乱不断,北方张姓向南迁
  唐代的张姓,已名列十大“国柱”之姓的首位。
  唐初,张良的21世孙张君政移居曲江(今广东韶关),他的曾孙,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张九龄有兄弟4个:九龄、九皋、九章、九宾,都是朝廷官员。
  张九龄德高望重,以刚直敢谏闻名。一次,唐玄宗做寿,只有张九龄不献奇珍异宝,而是献上一本自著的《千秋金鉴录》书稿,唐玄宗专门下诏进行表彰。张九龄的后人以此为荣,以“金鉴”为本堂堂号。后来,张九龄的族人迁居张溪,为永邑张姓始祖。数代后,人口繁衍旺盛,逐渐徙居到楠溪两岸,瓯江南北,浙南各地,甚至更远的地方。
  曲江张姓后代中,以张仲方最为出名,他曾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6个皇帝,官至谏议大夫。曲江张姓人口众多,大多散居广东、岭南一带。
  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进入福建,其中有家住中原的张姓军校;后来,王潮、王审知主政福建,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住在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姓,大致上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支派,有的后来又迁往广东,都说始祖来自河南固始。
  每逢战乱或宫廷等,张姓往往跟随朝廷通过蜀道进入四川避难。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因农民起义,唐僖宗避走四川,国子监祭酒张磷随同进入成都。
  与唐代同期的渤海国,有很多张姓贵族。五代初,渤海国被契丹所逼,向东北地区边境方向移走,有些张姓跟着北上关东。到辽金时代,东北地区的渤海张姓成为大姓。今东北地区的张姓,有些是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的张姓人后裔。
  北宋末年,受北方战乱影响,全国经历了3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大量向四川、两淮、东南、岭南地区迁徙,张姓也不例外。
  南宋时期,四川绵竹人、抗金名相张浚,东迁湖南宁乡,经过数代发展,成为大族。张浚的儿子张栻,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谥号“宣”,封华阳伯,配享孔庙。张栻与张浚同葬在湖南宁乡,其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栻后裔繁多,四川成都、德阳、广汉新华、中江兴隆、什邡、绵竹、三台新鲁、资中、威远、泸州和重庆、贵州、云南等地,以及湖南涟源等地,都有他的后裔。德阳为纪念张浚、张栻父子,在滨河公园内为他们塑了一座单体雕塑。
  在宋朝,全国张姓人大约有490万人(与现今四川张姓人口差不多),位居第三,排在王姓和李姓后面。当时山东是张姓第一大省,其次是河南、四川、陕西等地。
  元朝时,四川张姓人到达了更远的地方。《元史·地理志》中写到会川路(会川路辖地在今滇川边境地区,首府在今四川会理)的沿革时说,“蒙氏改会川府……徙张、王、李、赵、杨、周、段、何、苏、龚、等十二姓于此。”
  明清时期 迁出迁入,四川湖广来回跑
  到明代,张姓大约有560万人,成为全国第二大姓。全国总共1194个县,张姓的足迹遍布了1113个县。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四川张姓人,有的还向湖广地区迁移。到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湖广的张姓人又大量回迁四川。但在明朝,还是有不少张姓人从外地迁入四川。
  雍正3年(1725年),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在北京撰写的《遂宁张氏族谱序》中说,明朝洪武2年(1369年),原籍在湖广麻城孝感乡白獭河(今湖北麻城白塔河村)绿柳村的张万6兄弟迁入四川,张万定居在遂宁县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
  到了清朝,这支张姓人出了著名的“清朝第一清官”张鹏翮、“清代蜀中三大才子”之一张问陶。黑柏沟张氏家族,被称为“清代蜀中第一家”。如今,这支张姓后裔有2000多人,散居在遂宁城区小东街御书楼、遂宁船山区仁里镇乘龙村、船山区北固乡玉堂寺、船山区新桥镇象山,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樟树湾和金桥镇翰林村两河口等地。
  元末明初,与张万同一家族的千户指挥张伏三,跟随明朝开国大将汤和平定四川,后来镇守重庆,把家安在隆昌八石粮,家族繁衍昌盛,被称为八石粮张氏。张伏三的后裔张应星,迁居到汉州(今广汉)。
  明朝时,麻城县孝感乡高堦堰的一张姓人入川落业在巴州(今巴中)走马岭,后迁徙到山鼓岭,康熙年间又迁徙到达州亭子。这支张姓家族在嘉庆年间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张必禄,被称为“四川抗英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