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第五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山洗澡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令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季的山中王孙自能够久留。
《敕勒歌》
北朝民歌·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凉州词·其一》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述了边塞凉州宏伟壮阔又荒凉孤单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路,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当中,显得孤峭冷寂。何须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抱怨春景迟迟呢,原先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之涣(—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太原)人。祖籍(今山西),其高祖迁今山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那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等相唱和,以擅长描述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凉州词》等最为出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陋室铭》(节选)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道德好(就不感觉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能够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喧闹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函使躯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佛经经典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朝中晚期闻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家世。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闻名的“汉寿城春望”。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现在。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现在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境。
赏析
此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融合。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现在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不免终夜相思,整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珠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界,突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好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