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
一、常见意象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竹林、霞光、露珠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
(3)农具:耒、耜sì、锸、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
诗人常会选取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等体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意象。选取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超凡脱俗的灵鸟)、孤云、禅房、古寺、暮钟等具有隐逸特点的意象,用五柳、接舆、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和僧道、林叟、樵夫、幽人等山野之人来自比。
二、思想情感
(1)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闲适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4)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三、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描写手法
①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高低远近的顺序。
②光、影、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③白描与工笔。白描,简单地罗列,简单地描写。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
④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
四、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描写山水的诗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1.对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战事激烈,秋雁哀鸣,所见所闻,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
C.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既写自己兄弟分离,生死难卜的现状,也概括了安
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报国无门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2.这首诗通过种种意象来描绘意境的作用是什么?全诗抒发了哪些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望仙台①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③谁能识,河上仙翁④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望仙台:河上公曾授汉文帝以《老子》而去,后文帝于西山筑台以望之,曰望仙台。②二陵:崤山分南北两山,相传周文王曾在此避雨。③关门令尹:关,即函谷关。令尹,即尹喜,曾任函谷关的关门令。④河上仙翁;即河上公。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兼投赠的七律,首句及偶句押平声韵,韵脚为“台”“开”“来”“回”“杯”。
B.颔联融合古今,典雅厚重,气象苍茫,于三晋、二陵的壮阔之景中寄寓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C.颈联写函谷关挽留老子的尹喜行踪无人知晓,河上仙翁也一去不回,虚实结合,意味深长。
D.全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用典丰富恰切,意境开阔,格调雄健。
4.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一气转合,就题有法”,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