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我们在欣赏王维的山水诗时,仿佛走进一个空灵的 世界,在静寂的大自然中我们仿佛听到幽谷婉转的鸟啼、山岭落花的叹息、寒夜孤灯下草虫的低鸣、深山古寺的钟声……诗歌中所撷取的大自然的声响带着空灵之气向读者袭来,它尤如天籁之音,透露出浓重的佛意,带来的是空灵静寂的境界。
王维是在官阶升迁的过程中避入山林和禅门的, “虽与人境接,闭户成隐居”[1]
。他以参禅之心去消解尘世的纷扰,从精神上把自己和喧闹的人世隔绝起来,正是由他的这种避世思想而导致其山水诗空寂的意境。
一、着力描写“空寂”
(一)“空”
禅宗认为不离空,空不离,即是空,空即是 。王维深受禅宗空观的影响,把自己对此的感悟寓托在自然美的感悟中,营造出一个空灵境界。在诗歌创作中,他用空懵的笔触去感触“空有无之际”的似有似无的空谷足音、高山浮云、水中月影。如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有大量描写山的诗,而它对山的描写有一个特点——把山和“空”字连在一起使用,来体现诗歌的空灵。山在历代诗人笔下,用来修饰它的大多是“远”、“深”、“秀”、“幽”、“青”等词,只有王维在对山的描绘上偏爱这个“空”字,这不仅是其诗表现手
法上的独特,是诗人借对山岭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它说明了佛家的“空”对诗人的影响之大,它蕴藏于诗人思想深处,在创作中这种思想便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即使面对的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景物。山,在诗人眼里座座都是空的,而且这“空”在诗人眼里的反映又
各不相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
写的是雨后秋山的空明洁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如深林,复照青苔上。”
[3]
反映的是深山的空寂清冷;“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
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4]
写的是夜间春山的
宁静空幽;“峡里不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5]
表现的是远山的虚空缥渺。这一座座山峰构成了一个空灵的世界,变成了诗人排解烦忧的对象,是他逃
避喧闹纷争尘世的地方,同时也是诗人自己独自拥有的精神家园,它渗透着诗人高蹈出尘的佛家思想。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除了对山寄寓空寂之意以外, 在其它景物的描写上也不例外。“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6]
在这首诗所营造的氛围中,有一种空明、一种纯净。山是那么清明,树木青翠欲滴,溢出浓浓的翠,染绿山中行人的衣服。人行在一片空翠中,身心都被浸染、滋润,有细雨湿衣的感觉。这写出了冬天山中树木的苍翠,表达了似幻似真的感觉,是诗人沉醉于大自然不为世事困绕心境的写照。又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 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7]
。诗人独坐空堂之上,感到孤独空虚,堂上只有灯,屋外只听雨,更显出佛堂的空寂、清冷。而由这个“空”,诗人想到佛教的“灭寂”,悟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消除人生的悲哀,解除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诗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而“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诗是王维被迫做伪官时为怀念朝庭而写的。他虽然不想干预世事,但安史之乱时还是受到牵连,被俘且做了伪官,内心悲痛、空寂、无
《云南社会科学》年第期20033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3
王维山水诗意境探微
樊泳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语文教研部云南昆明 )
650111摘要:山水诗是王维诗中的精华,其意境呈现出的是空灵寂静的特点,而这是由于他受佛教禅宗空观影响的结果。作者从王维山水诗空灵寂静意境的体现、表达方式两方面作一些探析,以助于加深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真正实现鉴赏的目的。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空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I222.7 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3 03011004
收稿日期:——20030125
作者简介:樊泳湄(~),女,云南昆明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语文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文化研究。
1964
望,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所以他眼中的凝碧池是一片萧瑟、空落,不见往日的繁华,只有满地的落叶和逼人的秋风。这“空宫”形象地说明他当时的心境,也是他变得更加消沉的原因。从此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一心在家烧香、念佛、做善事,不为尘事所烦,更不为生活所忧,以佛为精神寄托。
“空山”、“空翠”、“空宫”等不仅在字面上显示出空灵之气,而且在意境深处更隐藏着空灵,成为王维诗的绝响。除此外,字句上没有出现“空”而在意境深处隐藏着空灵的诗歌,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也有不少。最有名的可以说是《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句。“水”、“云”本非禅语然而“水”透
,
明且纯洁实有似无;“云”飘渺且无定性时有时空。
,,
“水”、“云”的自然特征恰与佛的“空”、“无”之义契合,成为禅宗“空无”观的专用意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传递出来的“空灵”意境既空且灵,形神兼备。类似这样的诗句在王维诗中还有很多。
(二)“寂”
王维山水诗用寂然的心去观照自然山水寂然的本质,是禅宗心冥空无的寂照的反映。佛家把人的烦恼意为“寂”,把人的苦难视为“静”。禅宗坐禅的目的也是为求得心的寂静。王维山水诗更多的是受北宗“寂照”观的影响,即用寂然的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所有事物都融入禅心,变成永恒的寂静。这种“寂照”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表现为震颤人心的“寂”。如被称为“入禅”之作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弘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了无人迹的山涧,著满枝头的辛夷花静寂地开放,又静寂地凋落。没有生的快乐,也没有死的悲伤;无须称赞其美丽,也无须哀叹其短暂。它在一个寂静的世界终了一身,不存在时空的界线,山花浪漫的热烈幻化成了自然生命现象的寂然,使人读后身死两忘、万念俱寂,其意境可谓寂静之至。
王维常以一念净心来对待外境,在他眼里,一切都与己无关,都是空落的;在他的诗里,抒发的是欣赏自然时的物我两忘的感受,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大自然的静态美。王维的山水诗体现出了一种忘情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它没有其他诗人所流露出的寂寞苦闷,而是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8]。那“寂无人”和“不见人”不是诗人的孤独和惆怅情愫,而是王维空寂心态的展露,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片空灵的静寂,是一种“空、寂、闲”的境界,而由此境界引发出的“禅悦”即是由于悟得禅趣而体验到的那种内心愉悦的心情。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可谓禅趣盎然,不仅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品味。又如《饭覆山僧》中的几句:
“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他渲染远离尘世的“道心”,体悟人世的“空虚”,借山林来保持内心的宁静,寻求一片安宁的乐土。这是佛家心性学说在王维诗歌中的显现。王维信仰的禅宗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性学说,它主张万法在于一念净心,悟得这片净心则人境两空,我法双亡。顿悟自性清静心是南宗理论的核心问题。表现在诗中就是由心造境,缘境生情。由于诗人内心清净取境亦清净而由这心造的“境”
,
中又生发出新的情思,这是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黑格尔曾说:“宗教的意识形式是观念,因为绝对离开艺术的客观性相而转到主体的内心生活,以主观方式呈现于观念,所以心胸和情绪,即内在的主观性相,就成为基本要素了。”()
[9]P128从这个论述来分析,王维本身是禅宗信徒,禅宗的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渗入艺术表现中,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艺术地表现“空寂”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意境不是抽象、枯燥地再现,而是艺术地表现出来的,是入景入情的。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认为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真正做到不用禅语而得禅理禅趣,这有
赖于其表现艺术手法运用上的特点——用声音和彩表现无声无的“空灵寂静”,从听觉和视觉形象两方面诉诸于读者的感觉器官,使空灵寂静之意境得以渲染。
(一)以喧衬空,以动写寂
诗人善于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喧中求寂,显示的是心境的空灵静寂,这在诗人看来才是真静。因此,王维特别善于写静中之动,在动与静的鲜明对比中,使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幽静山谷中的一声鸟鸣、寂静山中落花的叹息、深山古寺中间或的钟声、清潭山涧中的少许游鱼等,使人在空寂之时受到心灵的震撼,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把清幽禅趣幻化为悠远的情思,更突出了诗歌的空灵静寂。
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山居秋瞑》就是“真静”的之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秋雨后的晚上,皎洁的月光尽情地倾泻在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汩汩低唱,竹林深处传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使深山晚景越显其静。其中“照”
,
111
描写山水的诗
和“流”二字化静为动,寓静于动;而“归”和“下”二字,在空山的寂静中点缀了人物的活动,又使得静景变为动景,现出“真静”;《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月夜山景:寂静的深山中,桂花在悄悄坠落,皎洁的月光唤醒了沉睡的小鸟,它们不时发出对美丽景的赞叹声。这里是静寂的,“人闲”、“夜静”、“山空”;这里是喧闹的花“落”、月“惊”、
,
鸟“鸣”。在这“动”与“静”中,透露出的是心境亦是处境,是空灵和静寂“落”是无声的“动”,“惊”
,
与“鸣”是静的延伸。千古明月和山鸟的不时鸣叫组合为一体,艺术地将禅意化入诗意,给我们“见心”、“见性”、“吾梵一如”的妙谛;《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那“不见人”已觉“空山”之寂,“人语响”更显“空山”之静。在整座山中有的只是人声,而丝毫没有虫鸣鸟啼、风声水响,那惊人的“人语”,确是发于空山,响于空山,也反衬其空寂。
王维在表现空灵静寂的自然境界时,尤其喜欢使用代表宗教的钟声,“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等,这钟磬之声空灵幽渺,打破了大自然的静寂,传递出的是绵绵的禅意和永恒的静穆,把宗教感情转化为诗情,将人们带进神秘而肃穆的空寂世界。较为典型的是《过香积寺》:“不知
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龙。”就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空山古寺的幽静环境,用深山空谷中传来的散布着悠思的钟声和嶙峋山岩间发出的呜咽的泉声来反衬山林的空寂。在杳无人迹的山林中,这回荡的钟声和低鸣的泉声并没有给读者带来一丝热闹,反而使人从心底里感受到来自山林的无比的空寂,恰是以有声的动写出了无声的静寂,有“鸟鸣山更幽”之效。
(二)意象的视觉性
诗歌思维的直接现实不是语言而是感觉图象。美国学者休姆主张诗歌必须是视觉的、具体的,以防止诗歌滑入抽象的过程。因此,增强诗歌的绘画感,使诗歌的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形象,突出其形象性,在诗歌的创作中是很有必要的。王维山水诗创作的艺术美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他诗歌的意象的视觉性,即用视觉思维表达诗歌的空灵寂静之美。诗的彩不是对自然景物表面彩的客观临摹,而应该是涂上感情价值的彩,是一种心理彩。就王维来说,因心境的空寂,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异常细致、感受异常敏锐、视觉异常独特。他以画家一样的眼光去捕捉自然事物的彩和光影,以善变而多姿的彩和光影描绘出有层次感的视觉景象,而这些视觉景象传递出的不仅仅是诗人对大自然的沉醉、微妙的心理感受和艺术想象,还传神地再现了一种空灵寂静的意境。正因如此,王维的诗才被后人称为“诗中画”。
王维山水诗的视觉性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巧妙地敷彩着,扩张表现力。视觉对彩最为敏感,而彩作为外观美是最为夺目的。可以说,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感觉,在诗歌创作中如果能够对所描写的景物敷彩着,就能直接而有效地产生诗歌的视觉性。对诗人而言,艺术的彩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它是主体的感觉和体验,可以说彩就是思想。但是使用彩传递思想情感时,不是简单地敷彩着,不是对彩的随意涂抹,而要巧取彩,精心调配才行。
在王维《田园乐》组诗中有一首:“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此诗可谓一幅彩浓艳的晨曦图。绯红的桃花被前夜的春雨滋润得娇艳秀丽,翠绿的柳枝追逐着青墨的炊烟,庭院里洒落一地的桃花尚在争春,树上的黄莺在晨风中婉转歌唱……红花、绿柳、青烟、黄莺,大红大绿相间,可谓青黄杂揉,文章灿兮。这多种杂交织为一幅工笔重彩的春意盎然的图画。王维本来很少使用艳丽的彩,但在此诗中出现的大红大绿是诗人刻意选择来作为反衬使用的。诗中那些明艳的彩并没有由直接视觉形象转换为相应的内心感受,没有带来热闹、欢快、喜庆,“客犹眠”形象地表达了诗歌的意境——“空寂”。环境的寂静、心境的空寂被诗中泼洒的浓墨重彩折射出来,反衬出的空寂更加逼进人心深处。
在取时王维特别喜欢用冷调给他的山水诗涂。其中最突出的是“白”、“青”字的运用。《白石滩》和《青溪》从诗歌标题上就直接使用了冷调。王维的其它山水诗中白和青比比皆是:“白云雾时尽”、“村边杏花白”、“白水明闲田”、“荆溪白石出”、“白鹭惊复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客舍青
青柳新”和“行进青溪不见人”等。这些“白”和“青”表面是对自然景物进行的直观描写,但实际上是以直观的视觉景象营造诗歌意境,反映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再读《过香积寺》,可以发现此诗前部分写古寺风光,描写山林的空寂,表达了诗人求清静的愿望。其实,诗人求的并不仅是环境的清静,他追求的是由悟得身心皆空的道理而获得的心境上的安宁。所以,诗人又用白雾缭绕的云峰表现出古寺的空虚,用昏黄的余辉涂抹在幽深的山林间所呈现出来的“冷冷”的日来映证空山的幽寂,“白雾”、“青松”、“古木”、“危石”这些冷调景物透露出的是
112
诗人内心的空无寂静。而《送邢桂州》中的诗句:“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诗中的“白”与“青”并不是落照和潮水的固有颜,而是诗人的直觉印象。幽咽的泉水声中,可感的白在诗人眼中已经“冷”在了阴森森的青松之上,染上了清冷之,送出的是空灵与寂静。
其次是在使用视觉思维表现空灵寂静时,王维山水诗比较喜欢描写黄昏景象。这也许是由于黄昏时分的景致容易勾起人的孤独与惆怅,让人产生空廖寂寞的情愫的原因吧。《孟城坳》:“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在坠日余辉的照耀下,连绵起伏的山峦一片金黄,天上众鸟悄然飞逝,留下无尽的寂寥。整首诗的主调虽然明艳,但诗歌所蕴寓的一片“金黄”实为黄昏前的短暂的辉煌,它会因缺乏固定的常性而不能光彩常在,而将消没在漆黑的夜幕中。因而,诗歌本身揭示的是世间
诸法空相终归寂灭的谛义,使那“秋”的描写进而由体识世间万物的无常、无我达到“空寂”的真谛。《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苍茫大地人烟寂寥,一片残阳缓缓印在树梢、屋前,渡头灯火闪烁,星星点点的灯光为采菱人指引回家的路。诗人独立在黄昏暮日中,倍感孤寂凄凉,一种空落惆怅充溢全身,于是,诗人在无奈中、在无我中关闭了自己的心扉,以求物我两忘的境界。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视觉景象表达空灵寂静时,王维对光影的运用。就“光”而言,王维最钟情于对月光的描写。除了著名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诗句外,还有许多诗歌也是描写月光的。如《桃源行》里有这样的诗句:“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为读者展现了桃源的一幅夜景图:清丽的月光、婆娑的松影、沉寂的房栊,整个桃源沉浸在静谧之中,是那么的空寂。桃源月夜的空落寂静,正是诗人追求的境界。“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下。”这首《白石滩》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月光图:皎洁的月光洒在一片晶莹洁白的石滩上,照出了水之清,照出了滩之浅,照出了石之白,照出了草之绿。同时诗人借清水、浅滩、白石、绿蒲等清冷彩,烘托出月光的明亮,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寥,超妙传神。
就“影”而言,影本身就是光线投射下造成的阴霾,它给人带来的阴凉与冷寂之感。《鹿柴》中,前两句诗诉诸于人的听觉感受,写出了山林的空寂,后两句诉诸于人的视觉感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即“影”,“返景”即夕阳。森林中树叶密布,日光不及,荫翳遮盖,青苔遍布。晨曦之后的阳光从
树木空隙间照射进来,映在树枝、绿草、溪流上,霞光、苔相映成辉,树枝投下斑驳的影子,更显出山林的幽静空旷。
王维的山水诗意境空灵寂静,充满禅趣,耐人寻味,是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钱起秋夕马梁惶文宴
[1].[M].
王维孟浩然诗选・山居秋暝
[2][M].
王维孟浩然诗选・鹿柴
[3][M].
王维孟浩然诗选・鸟鸣涧
[4][M].
王维孟浩然诗选・桃源行
[5][M].
王维孟浩然诗选・山中
[6][M].
王维孟浩然诗选・秋夜独坐
[7][M].
王维孟浩然诗选・竹里馆
[8][M].
黑格尔美学(第卷)
[9].1[M].
A Probe into Mood of Wang Wei's Landscape Poem
FAN Yong-me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Yunn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 Kunming,Yunnan
,)
650111China
Abstract:Landscape poem is quintessence of Wang Wei's Poems. The mood of his Landscape poem is featured with free and natural silence because the poet was influenced by the view of Buddhist Dhyana.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ways of expression and conveyance of the mood in order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Wang Wei's landscape poem and its feature.
Key words:;;;
Wang Wei Landscape poem Mood Quiet and deserted
[责任编辑:范祖]
11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