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情⼈节风俗习惯
七⽉初七是个繁星点点的夏夜,天空中⼀条灰⽩⾊的闪光带横贯南北,这就是由密集的繁星组成的银河系。下⾯是⼩编给⼤家整理的中国七⼣情⼈节风俗习惯,欢迎⼤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七⼣情⼈节风俗习惯
1. 乞巧活动。七⼣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们在七⽉初七的夜晚进⾏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式⼤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物品赛巧,摆上些⽠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乞巧的应节⾷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名“乞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糖、蜜。
2.拜织⼥。在七⼣的夜晚,如果少⼥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贵⼦等,都可以在⽉光下摆⼀张桌⼦,桌⼦上置茶、酒、⽔果、五⼦(桂圆、红枣、榛⼦、花⽣,⽠⼦)等祭品,还有在瓶⼦⾥插上鲜花和束红纸,花前置⼀个⼩⾹炉,就可以向织⼥星默祷,默念⾃⼰的⼼事。拜织⼥的少⼥们都要斋戒⼀天,沐浴停当。
3.染指甲。说到七⼣染指甲可能很多⼈都会觉得很奇怪,⽽在中国西南⼀带的七⼣习俗就是染指甲,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东两地,也有此风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时⽤树的液浆兑⽔洗头
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且对未婚的⼥⼦,还可以尽快到如意郎君。⽤花草染指甲也是⼤多数⼥⼦与⼉童们,在节⽇娱乐中的⼀种爱好,也与⽣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4.妇⼥洗发。平时洗头发是很平凡的事情,那么在七⼣这天妇⼥洗发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呢?传说在七⼣这天取泉⽔、河⽔,就如同取银河⽔⼀样,具有洁净的神圣⼒量。因此⼥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银河⾥的圣⽔净发,必可获得织⼥神的护佑。
七⼣的传统⾷物
1、饺⼦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把⼀枚铜钱、⼀根针和⼀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饺⾥,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起吃⽔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天⽤⾯粉制各种⼩型物状,⽤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藕、红菱等。七⼣乞巧的应节⾷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名“乞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果⾷花样”,图样则有捺⾹、⽅胜等。
3、花⽠
⼿巧的⼥⼦,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的⽠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表⾯浮雕图案,称为“花⽠” 。
巧果及花⽠是最普通的七⼣⾷品。⽽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俗。例如魏朝流⾏于七⽉七⽇设汤饼。唐朝的节⽇⾷品包括七⽉七⽇进斫饼,并订七⽉七⽇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若⼲,以备宴席之⽤,称为“晒书会”。七⼣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据说⼀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七⽇的露⽔调配合成,服⼀丸可延长⼗年的寿命,服⼆丸可延⼆⼗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不⽼的仙药。⽐较实⽤的药⽅有晒槐汁治痔,煎苦⽠治眼,摘⽠蒂治下痢等等不⼀⽽⾜。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这⼀天,⼈们还会⽤⾯粉制作各种⼩型物品,放到油锅⾥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净的庭院⾥,摆上巧果、莲蓬、⽩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起。
七⼣节各个地区的习俗七夕乞巧
⼴东
在⼴东,⼈们六⽉开始准备,把稻⾕、麦粒、绿⾖等浸在瓷碗⾥等待发芽。临近七⼣便扎糊起⼀座鹊桥,
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艺品。七⼣之夜,⼈们在厅堂中摆放⼋仙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和⼥红巧物。
闽南
在闽南,当地⼈把织⼥称为“七娘妈”,是保护孩⼦平安的神。闽南的习俗在七⼣这天吃⽯榴和使君⼦煮
蛋、⾁,以及红糖糯⽶饭以驱⾍防瘟疫。
河北(内丘)
农历七⽉七内丘县城庙会,作为祭祀⽜郎织⼥鹊桥相会⽽设的庙会,在全国⾮常罕见。庙会祭祀的重头戏是拜天棚地棚,在⽟皇庙前展开天棚地棚,在周围摆放龙轿、龙袍、彩⾐彩鞋等供品,⾹客们不分昼夜,在天棚地棚前焚⾹朝拜,并敲打乐器念唱他们⾃编的⽜郎织⼥的故事、俗曲。庙会期间最有⼈⽓的要算是唱神戏,轮番演出传统爱情剧⽬《抬花桥》、《西厢记》、《打⾦枝》、《⼋件⾐》、《对花》等,⼀直演5⾄7天,七⽉初七晚必唱《天河配》,⼜称《⽜郎配织⼥》。等刹戏后,焚化所有祭品,称落棚,庙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