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下面为大家带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快来看看吧。
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初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初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要的神物,就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支配。谓之云“龙不走跌天不雨”,龙抬头意味著云兴雨并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并作就是万物生育的条件。龙又就是鳞虫之精,百虫之短,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已经开始之时,又就是百虫出来咬伤、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存有牵龙头、惹来青龙、剪龙头之握,又存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谓之,除了停在针、忌磨等不洁。
据《易经》中的说法,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龙抬头”一说道,最早载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典馀饼,熏床炕……”至于走跌的为何就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观点和故事就多了。
据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二月二”除了一种观点叫做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述:“龙,鳞中之短,能够虫族明、能够细能奋身,能长能够长,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述。
别小看这龙抬头的节日,这可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了。
据说,武则天废为唐立周当了皇帝,惹得玉帝大怒,便命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心百姓灾情生病,偷偷再降了一场大雨,玉帝获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
奠定天宫,甩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圆楼了一块碑,上写到:龙王降雨犯下天规,profession人间千秋罪。必须想要重回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构成了习惯,每至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存有炒作豆的。大人小孩还读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八十,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小圆圈,将五谷杂粮放到中间,称为“踢高价”或“填仓”。其意就是祝愿当年五谷丰登,仓高价眼底。节日时,各地也广泛把食品名称加之“龙”的头衔。喝水饺叫做喝“龙耳”;喝春饼叫做喝“龙鳞”;吃面条叫做喝“龙须”;喝米饭叫做喝“龙子”;喝馄饨叫做喝“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
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二 龙抬头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充分反映出来古代农业受到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民间认为,龙是吉祥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我国许多地方已进入雨季。古人认为是“龙”的功劳,加之不少地方又将“二月二”视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还源自天象变化。二月二这天夜晚,俯视苍穹,你也许真的可以看见“龙抬头”的景象。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农历二月二,人们借喻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被誉为“二月二剪龙头”的观点。中国
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可以并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道“二月二剪龙头,一年都存有精神头”。适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就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发布评论